就在刚刚 菲律宾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在马尼拉一场简报会上

小小海棠花 2025-09-25 23:09:42

就在刚刚 菲律宾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在马尼拉一场简报会上宣布:9月1日才生效的60天大米进口禁令“大概率延期”,同时政府正研究把现行35%的进口关税一口气拉到45%-50%。消息一出,连马尼拉港口的大米贸易商都停下了手头的卸货计划。 马尼拉港口那些悬在半空的起重机突然僵住,不是机械出了故障,是贸易商们盯着手机里的新闻弹窗,手里的卸货单瞬间变沉了。 才刚熬到9月1日禁令生效,好不容易调整完进货节奏,这转眼就要延期,关税还要往上猛跳十个点以上,谁敢贸然动手?这批已经到港的大米,卸了就得承担未来可能暴涨的成本,不卸又要付港口的滞期费,左右都是亏,干脆先停着等风向。 菲律宾政府这波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想把本土稻农护在身后。大米在菲律宾就是“国之根本”,毕竟全国八成以上人口顿顿离不开米饭,要是进口米源源不断涌进来,本土米价被压垮,稻农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 可问题是,60天的禁令才刚跑了三分之一,就急着喊“延期”,关税还要从35%往50%冲,这哪是给市场吃定心丸,分明是往平静的水里扔了颗炸雷。 最遭殃的其实是普通老百姓。对菲律宾家庭来说,大米不是可买可不买的消费品,是每天锅灶上的刚需。进口关税涨了,贸易商不可能自己消化成本,最终还是要把差价加在零售价上。 之前禁令刚生效时,马尼拉的菜市场就有米摊悄悄涨了价,这会再叠加上关税上涨的预期,下个月的米价怕是要像坐火箭。本来不少家庭就靠着平价进口米过日子,这波政策调整,等于直接攥紧了他们的菜篮子。 更拧巴的是政策逻辑本身。禁令是“堵”,不让进口米进来;加关税是“卡”,让进来的米变贵,俩招数都往“限制进口”上使劲。可本土稻农真能接得住这波“保护”吗? 菲律宾每年大米自给率本就不算高,一旦进口量骤减,本土大米的供应缺口谁来补?到时候非但护不住稻农——米价涨起来可能被中间商赚了差价——反而会让整个粮食市场陷入“想买买不起、想卖没渠道”的混乱。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稳定,尤其是粮食这种刚需领域。才二十多天就改弦更张,关税说涨就涨,只会让贸易商不敢进货、消费者人心惶惶。 保护本土农业没错,但得算清楚账本:稻农的收益要保,贸易商的合理利润要留,老百姓的吃饭成本更得稳住。光靠“猛药”折腾市场,到头来可能谁都护不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菲律宾风波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小小海棠花

小小海棠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