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时,诸葛亮为啥一声没劝?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着件怪事: 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赵云哭谏“国贼是曹操”被晾在后方,连诸葛亮的亲哥诸葛瑾都写信劝刘备“别为关羽伤和气”——可史书里半句没提诸葛亮劝过。 一、他身上挂着“亲吴派”标签,劝了反而落嫌疑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很微妙。 当年《隆中对》定下“联吴抗曹”大计,他是头号推手;更巧的是,亲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大将军,还管着荆州情报。这身份像道枷锁——他劝刘备,会被怀疑“帮亲不帮国”;不劝,又显得“冷血”。 刘备伐吴前,诸葛瑾确实给刘备递了信:“咱两家是姻亲(诸葛瑾儿子娶了孙权女儿),为关羽失和多不值?”结果这信被人捅到刘备那儿。刘备盯着诸葛亮的眼睛问:“子瑜(诸葛瑾字)这信,你怎么看?” 换你是诸葛亮,这时候跳出来说“主公别打”,刘备能信吗?搞不好还会想:“你和你哥是不是串通好了,帮东吴保荆州?” 更现实的是蜀汉内部派系。益州本土官员本来就看荆州旧部(刘备的老班底)不顺眼,诸葛亮要是带头反刘备决策,立刻会被扣上“荆州集团搅局”的帽子,以后还怎么推行政策?有些话,不说才是对自己、对团队最大的负责。 二、刘备早听不进劝了,他试过“撞南墙”的代价 诸葛亮不是没劝过,是劝过“没用”。 赵云第一个跳出来:“国贼是曹操,该先打曹魏!”刘备直接把他赶到江州督粮,不让他碰前线;秦宓说“此战不祥”,当场被捆起来下狱;连最懂刘备的法正都没拦住——法正可是能“正色立朝,令行禁止”的狠角色,可惜夷陵之战前一年就病死了。 诸葛亮看着这一幕,心里明镜似的:刘备被关羽之死烧红了眼,满脑子都是“不报仇对不起兄弟”。这时候劝他,不是找骂吗? 三、他劝的方式很“诸葛亮”:用行动兜住所有风险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没劝”,其实是他把“反对”藏进了行动里。 刘备出征前,诸葛亮把成都的粮草、兵甲全备得妥妥帖帖,甚至偷偷塞给前线三千精锐;他提拔了王平当牙门将——后来夷陵惨败,正是王平带着残兵死守永安,没让东吴打进蜀汉;他还派使者去东吴找主和派的步骘:“只要停战,蜀汉可以让步。” 四、他懂刘备的“执念”,那是蜀汉的“人心支柱” 刘备为啥非伐吴不可?不是为了地盘,是为了“面子”和“人心”。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荆州是蜀汉的“发家地”——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关羽死了,荆州丢了,刘备要是不报仇,手下的荆州旧部怎么看他?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图的不就是“有难同当”吗? 诸葛亮太懂这个了:他劝刘备,不是劝“要不要打”,是劝“要不要守住人心”。 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拉着诸葛亮的手说“我儿若不才,你可取而代之”,为啥?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唯一懂他“执念”的人——诸葛亮没拦他复仇,是帮他守住了“仁君”的名声;他没怪诸葛亮沉默,是懂这份默契。 结尾:沉默不是妥协,是最狠的忠诚 夷陵之战输了,刘备死在白帝城,诸葛亮接过烂摊子。他用五年恢复国力,七年北伐中原——他当年的“不劝”,其实是在给蜀汉留翻盘的机会。 诸葛亮的“没劝阻”,不是软弱,是大智;不是冷漠,是深情。 #三国演义# #刘备# #诸葛亮# #刘备东伐孙权,为何诸葛亮不劝阻#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时,诸葛亮为啥一声没劝?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着件怪事: 刘
五代十国志
2025-09-27 00:37: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