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只有一个空降军,是不是少了点?其实,已经不少了,中国的空降兵其实就是第15军,大概有3.5万人,10个旅左右。可实际上是支能打关键仗的“精锐拳头”,比过去那种单纯堆人数的部队管用多了。 说起中国空降兵,总有人觉得就这么一支部队,规模也就三万多点,搁以前那种人多势众的打法,确实显得单薄。可你细想,这支部队从骨子里就是精干的,专打硬仗的料。过去军队靠堆人头,现在不行了,得讲质量,得有科技加持。第15军这支空降兵,起步就不是一般的货色,它的前身是抗美援朝里打出名堂的志愿军第15军,那时候在朝鲜战场上,硬是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攻,歼敌上万,成了国际上都得掂量的存在。别看现在就一支,但它的战斗力,顶得上别人几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在往精锐化走,合成化、机械化、信息化的路子,一步步踩实了。 先说说这支部队的来头。第15军最早是1947年从太行军区独立出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那时候军长叫秦基伟,一个从红军时期就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将。秦基伟1914年生在湖北黄安,十三岁就参军,从通讯员干起,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手上沾的血汗不是白费的。到1951年,他接手志愿军第15军,带队跨过鸭绿江,直奔朝鲜前线。那年春天,部队在铁三角地区布防,三十公里宽的正面,全靠他们扛。秦基伟这人指挥稳当,注重情报和火力配比,不是光喊口号的类型。 上甘岭战役就是第15军最硬气的名片。1952年10月14日,美军第七师和南韩第二师联手扑上来,本来计划五天拿下两个小山头,结果被第15军堵了43天。秦基伟坐镇指挥部,统筹炮兵和步兵,敌军冲了九百多次,阵地换了三次手,但每次志愿军都抢回来。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一动不动挨火烧,这些事迹大家都知道,但背后是整个军的协作,坑道里战士们轮班坚守,炮火支援准得像钟表。第15军歼敌一万五千多,美军伤亡三万,国际上都惊了,这仗直接逼停了停战谈判的僵局。秦基伟后来升上将军,但那段经历,让第15军从此烙上“英雄部队”的印记。不是吹牛,这支军从朝鲜回来,就成了骨干,1961年直接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空降兵师也并进来,军部设在湖北孝感,下辖43、44、45三个师,一万八千多人起步。 改为空降兵后,第15军没闲着,训练强度上去了。早期主要是伞降和轻步兵战术,但很快就意识到,光靠跳伞不行,得加机械化。1975年和1985年两次精简整编,部队瘦身但骨头硬了。1994年和1997年又扩编,特种作战营加进去,规模稳在三万五千左右。现在的编制,2017年军改后,改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军,不再挂牌15军,但骨架还是那个。军下九个旅级单位:五个空降兵旅,专管高空渗透;一个空中突击旅,带四轮全地形车,机动性强;一个特种作战旅,搞渗透破坏;一个航空运输旅,管机群调度;一个作战支援旅,管通信和工兵。撤销了129团和132团,旅营制更扁平,指挥快了。总的来说,这十来个旅的配置,不是乱搭的,每部分都互补,合成起来就是个拳头,能打能防。 装备上,第15军跟上了时代。过去靠摩托化,现在半机械化起步,直奔信息化。主力运输机有运-20大飞机,能载重几十吨,结合运-8和运-9,组百架编队,投送能力强。地面上,轮式装甲车、导弹模块、火炮全上,空降后能快速组网。信息化是关键,头盔显示屏连卫星,实时看地形,避雷区准头高。特战旅的家伙事更先进,消音器、拆弹工具一套齐,敌后搅局不费劲。比起二战那会儿的空降兵,现在这支部队,跳下去不是光靠腿跑,得用脑子打,火力覆盖广,补给线自己扛。规模不大,但模块化设计,让它在关键仗上放大倍数,过去人堆着打,现在一旅顶一师,效率高多了。 实战检验过这支部队的底子。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46小时,第15军15名勇士从4999米高空盲跳茂县,那地方山高路断,无引导无气象,就凭经验跳。落地后,他们忍着伤,先发情报三十多批,开辟空中通道,后续部队空投物资上千吨。特功八连在小木岭救人,挖废墟抬伤员,创下奇迹。不是电影情节,是真事儿,这支部队和平时期也靠谱,应急响应快。国际上,空降兵的定位是战略预备队,随时投千里外,威慑力不小。 现代发展,第15军加速转型,2017年重组,按体系融合模块整合,指挥、作战、保障全串起来。从传统伞降到立体突击,步兵、炮兵、装甲、导弹、航空兵混编,多元结构。信息化建设重大进展,基于信息系统模块化作战,火力分队和直升机协同,空投后立马突击。2020年后,装备体系更完备,新型伞包稳,轮式车快,雷达扫描准。部队从“空中步兵”变“合成飞将”,再到“飞行军”,使命变了,从战术级到战役级用。空降兵郝店综合训练场,模拟全域地形,练得实打实。接地气说,这支部队不张扬,但底气足。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