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蕊蕊聊过去 2025-09-27 14:45:16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那时候,国家早就对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敲过警钟。1974年,国务院发文指出,这一带可能有六级以上地震隐患。青龙县作为河北的一部分,领导班子接到通知后,没敢掉以轻心。1975年,他们赶紧成立了县地震办公室,组织专人负责监测。办公室在全县设了16个专业观测站和442个群众观测点,发动老百姓一起参与。居民们留意井水变化、动物行为等异常迹象,这种群测群防的办法,在基层很实用,也体现了群众路线的优势。   到了1976年7月,情况越来越紧迫。7月14日,县科技部门一位同志从唐山开会回来,带回专家判断:华北地区可能在7月22日到8月5日之间发生大震。办公室检查本地数据,发现井水上涨、动物反常等征兆。科技部门开了几次会,汇总材料后上报县委。7月25日,报告送到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案头。他仔细研究,认为不能忽视,哪怕预报不一定准,也得把群众安全放首位。   冉广岐召集全县800多名干部开会,直截了当通报震情,要求迅速通知到每家每户。会上有人担心预报不准会乱了阵脚,影响生产,但他坚持说,责任他一人扛,官帽可以不要,47万群众必须保住。会议后,指示层层下达。7月26日,全县开始总动员。学校停课,学生到操场学习;商贩把摊位挪到街边;农民停下农活,听广播通知。家家户户门户敞开,老人小孩搬到空地住,连牲畜都移到户外。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坚持露天生活。   7月27日晚,县城空地又开大会,冉广岐重申防震要求,确保大家明白措施。次日凌晨3点42分,唐山7.8级大地震爆发,波及半个中国,唐山损失惨重,24万多人丧生,16万多人重伤。但青龙县距震中仅115公里,却基本无人员伤亡,仅一人因心脏病去世。房屋虽有损毁,但提前疏散救了无数条命。这不是运气,而是基层干部科学决策的结果。   回顾这段历史,得从国家防灾体系说起。70年代初,中国地震局加强监测,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华北风险。青龙县响应号召,早早建起观测网,体现了党的领导下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冉广岐作为一把手,信科学、担责任,宁可信其有,不愿赌运气。这种精神,符合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事件中,青龙县的做法很接地气。全县47万人疏散到室外,几天几夜不进屋,顶多被蚊虫叮咬,但比起震后房屋塌陷的后果,这点不便算啥。冉广岐后来讲,青龙是农业县,老百姓防震损失小,可要是没准备,人命没了才叫真损失。这话实实在在,道出对群众的真心。   震后,青龙经验被总结推广,写入防震减灾资料。联合国相关机构也认可,1996年向冉广岐颁发纪念章,表彰科学管理和行政结合的成效。这说明,中国防灾模式在国际上站得住脚。冉广岐没自夸,只说这是集体努力,体现了党员干部的谦虚作风。   当然,青龙奇迹不是完美无缺。学者研究指出,房屋损毁严重,那位去世者也算间接影响。但相比唐山灾情,青龙的表现实打实甩出几条街。关键在于及早行动,坚持群众路线,避免了更大悲剧。   如今看,这件事给当下防灾启示多。自然灾害防不胜防,但党员干部带头,结合科学预报,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中国这些年防震工作进步大,从汶川到玉树,基层经验越来越丰富。青龙案例提醒大家,责任心是第一位,党员干部得在关键时候站出来。

0 阅读:2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