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立陶宛这波操作纯属是拿着金饭碗要饭,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瞎折腾,最后把自己逼到墙角才想起低头,也是够戏剧性的。 2019年前那几年,中立关系确实顺得很,中国市场就像块刚出炉的热蛋糕,立陶宛啃得那叫一个香。农业方面尤其明显,青贮饲草、小麦源源不断往中国运,野生三文鱼刚摆上中国超市货架就被抢着买,连矿泉水、巧克力奶棒这些小零食都能在中国打开销路,短短几年农业出口就涨了三成,农民地里的庄稼刚收割就有订单,企业老板数钱都嫌手酸。 那会儿立陶宛对华出口连续5年保持12%的年均增长,2020年出口额直接冲到14.8亿欧元,占了全国总出口的5.8%,激光产业更依赖中国,30%的精密仪器都销往这里,上千家企业靠着中国市场养活,数万家庭的饭碗都端得稳稳的。 港口更是热闹得像赶大集,克莱佩达港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货柜堆得像小山,列车一来一往忙得脚不沾地,单这一个港口就给立陶宛提供了58000多个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占GDP的6.13%。 2020年疫情期间国际运输都受影响,立陶宛却靠着中欧班列成了欧洲邮政枢纽,大半年就迎来33列满载货物的邮政列车,那会儿他们总把“东西方桥梁”挂在嘴边,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谁能想到,这好日子在2021年11月18日戛然而止,立陶宛非要踩红线,允许以“台湾”名义设所谓“代表处”,三天后中国就把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这下直接捅了马蜂窝。 经济上的反噬来得比谁都快,2021年12月刚过一个月,立陶宛对华出口就暴跌80%以上,曾经的香饽饽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 到2024年上半年,对华出口额从2021年的1.3亿欧元跌到只剩0.12亿欧元,跌幅超过九成,这可不是数字游戏,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百年乳企罗基什基斯扛不住了,直接关掉三条生产线,几百个工人丢了工作,那些靠出口农产品吃饭的农民更惨,地里的庄稼熟了没人收,仓库里的乳制品过期变质,之前赚的钱没多久就亏了回去。 激光产业也没能幸免,原本30%的市场说没就没,精密仪器堆在仓库里落灰,企业想转型都找不到方向,毕竟中国市场的体量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补上的。 港口的冷清更是肉眼可见,中欧班列直接绕开维尔纽斯,原本繁忙的铁轨都快长草了,克莱佩达港从“物流枢纽”变成了“货物墓地”,货柜孤零零地堆在码头,之前靠装卸货谋生的工人要么转行要么失业,6.13%的GDP贡献没了踪影,整个运输业都陷入停滞,要知道运输业原本占了立陶宛14%的GDP,这一下等于砍了条胳膊。 更有意思的是,立陶宛当初敢这么折腾,多半是觉得能靠上美国和欧盟的大腿,结果美国嘴上喊得凶,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贷款实际到账才900万,连塞牙缝都不够。 台湾地区更不靠谱,之前说要多买立陶宛红酒,真等人家找上门,反而提要求要把“代表处”改成“大使馆”,吓得立陶宛赶紧打了退堂鼓。 欧盟一开始还帮着立陶宛在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结果2024年1月底就以“技术原因”暂停了诉讼,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没人愿意为了立陶宛的糊涂账得罪中国。 这三年里,立陶宛倒闭的企业超过1300家,外债堆到710亿美元,总理帕卢茨卡斯因为腐败丑闻和经济烂摊子,被总统下了最后通牒后黯然辞职,留下一堆没人收拾的麻烦。工业生产只能靠东南亚廉价劳动力维持,还得专门配翻译,曾经的“桥梁”活成了笑话。 到2025年,立陶宛终于绷不住了,新上台的总理鲁吉涅内开始放话想修复关系,甚至暗示可以提升外交级别,但嘴上还硬着,说“不会更改代表处名称”,这种既想要好处又不愿认错的态度,谁看了都觉得滑稽。 中国这边态度很明确,不看口头表态只看实际行动,没诚意的求和根本没用。这会儿立陶宛国内议论纷纷,不少人骂当初的政客只顾个人姿态,害惨了企业和民众,农民盼着农产品能再卖回中国,物流老板等着中欧班列回来,可这些期盼都得看维尔纽斯能不能真正迈出纠正错误的那一步。 说到底,立陶宛就是拎不清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国经济本就脆弱,偏偏要在大国核心利益上耍小聪明,以为能靠别人撑腰,结果把最实在的合作伙伴得罪了。 中国市场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只是这三年的损失摆在那,1300家企业的倒闭、九成的出口跌幅、冷清的港口,这些代价可不是一句“求饶”就能抹平的。 现在的局面都是立陶宛自己选的,要是早明白尊重底线才能好好合作的道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只能说也算给其他想耍小聪明的小国提了个醒,别拿自己的经济前途赌政治投机,输不起。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
迎丝的趣事
2025-09-27 14:49:3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