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

历史趣闻社 2025-09-28 11:51:45

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四壁。朱元璋暴怒,一把揪住韩宜可衣领:“你装穷给谁看?钱藏哪儿了?”韩宜可递过铁锹:“皇上要挖哪儿,臣现在带路。” 朱元璋盯着那把磨得发亮的铁锹,手劲不自觉松了几分。他自小讨饭出身,见惯了贪官把银子藏在床底、墙缝,可韩宜可这眼神坦荡得像块清水洗过的石头。“好,朕就信你一次!”他甩开手,指着院子角落的老槐树,“就挖那儿!” 韩宜可二话不说,抄起铁锹往下刨。冻土硬得硌手,没一会儿他额头就冒了汗,粗布袖子磨出的毛边沾着泥。两个孩子吓得躲在门后,小的那个棉袄袖口破了洞,冻得手指头通红。朱元璋瞅着那破棉袄,忽然想起自己当年披的麻袋片,心里头莫名一揪。 挖了足足两尺深,除了几根老树根就是硬土块,连个铜钱影子都没有。韩宜可直起腰,喘着气递过铁锹:“皇上,要不要换个地方?”朱元璋没接,抬脚迈进屋里。迎门一张破木桌,腿底下垫着块石头才不晃,桌上摆着半碟咸菜、两个麦饼,还是凉的。里屋更寒酸,土炕上铺着打满补丁的褥子,墙角堆着一摞旧书,连个像样的柜子都没有。 “你当御史这些年,就过成这样?”朱元璋声音沉了些。他知道官员俸禄不算高,但御史常有监察权,想捞好处有的是门道,可韩宜可这光景,比乡下教书先生还不如。 韩宜可擦了擦汗,声音很稳:“臣月俸不过二十七石,家里老小五口人吃饭,还要供孩子认字,实在剩不下钱。”这话戳中了朱元璋的心思——他早定下规矩,御史俸禄比同级官员略低,就是要考验他们是否能守得住清苦。可他见多了钻空子敛财的,反倒不相信真有不爱钱的官。 正说着,灶房传来动静,韩宜可的妻子端着碗野菜粥出来,见了朱元璋吓得连忙跪下,粥都洒了半碗。朱元璋瞅着那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忽然想起韩宜可前年做的事——当时朝廷把罪臣妻女赏给大臣当奴婢,满朝文武都抢着要,唯独韩宜可上书反对,说“罪人不孥是古制”,硬是把赏赐退了回去。 还有更早的时候,丞相胡惟庸权势滔天,韩宜可当着他的面递奏折,骂他“险恶似忠,擅作威福”,气得朱元璋当场把他扔进大牢。后来胡惟庸谋反被诛,才显出这御史的胆量。这样的人,怎会藏私房钱? 朱元璋喉头动了动,忽然蹲下身,摸了摸小儿子冻红的脸,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塞给韩宜可妻子:“给孩子做件新棉袄。”转头又对韩宜可说:“朕给你加俸禄,再赏你些布匹粮食。” 韩宜可却躬身推辞:“皇上,臣守的是为官的本分。要是拿了额外的赏赐,往后弹劾贪官时,腰杆就不硬了。”这话让朱元璋猛地一震,他这辈子杀了无数贪官,可从没见过这样把“本分”看得比银子重的官。 当天回宫,朱元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韩宜可的事说了一遍。“你们都学学韩宜可!”他拍着龙椅,“当官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当即下旨,把韩宜可的清廉事迹写进《彰善榜》,让全国官员效仿。 后来韩宜可被贬云南,照样带着家人过苦日子,却还在当地开馆讲学,把临安府从“不知学”教成了“滇南邹鲁”,出了五十多个进士。朱元璋临终前还念叨:“韩宜可这样的官,再多些就好了。”

0 阅读:102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