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企改革,导致几千万工人失业,其中有一个让几千万下岗工人最不认可的说法:国企的工人偷奸耍滑不好好工作! 河北纺织厂外头,一张通知单贴在墙上,风一吹就晃悠。厂里上千号人,本来日子稳当,谁知改革一来,全乱了套。那句传得沸沸扬扬的话,说工人懒散不干活,听着就让人窝火。到底咋回事?这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国企日子不好过。全国国有企业里头,只有三分之一能勉强盈利,其他的不是勉强熬着,就是亏得一塌糊涂。这局面,说白了就是计划经济那套老规矩,捆住了手脚。企业机制死板,职工积极性上不去,产出跟不上趟儿。结果企业不光挣不着钱,还得国家倒贴补贴,拖累财政大盘。 1992年,党的十四大定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这一步棋走得及时。国企得变,得瘦身,得学着跟市场过招。1995年,改革真正动起来,纺织、钢铁这些老行业首当其冲。文件一层一层发下来,企业开始抓大放小,优化资源。河北那纺织厂就是例子,职工岗位得调整,很多人得另找出路。这不是小事儿,牵扯数千万家庭的饭碗。 说实话,那时候国企职工多是老实巴交的,干活儿踏实,为国家出力出力。可体制一变,效率问题就冒头了。计划经济下,铁饭碗端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儿,慢慢就出毛病。社会上有人说,国企工人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儿。 从1995年到2002年,全国国企职工减了六千多万,其中四千五百万人彻底下岗。平均每年六百多万人丢了饭碗,城镇失业率一度冲到十五以上。这数字听着就吓人,下岗潮来得猛,冲击大。许多职工家底薄,妻子没了,孩子上学,全靠那点工资顶着。下岗后,四处找零活儿,建筑工地搬砖,菜市场卸货,日子紧巴巴。 河北厂里,老张四十五岁,在纺纱机边干了二十年。老婆早走,他一人拉扯闺女小兰上高中。通知下来,他领了离岗单,四处奔波。邻居老王,四十多岁,技术员,厂里干二十多年。改组后,他扛不住,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厂区里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叹气。这不光是丢工作,更是砸了心头的盼头。 社会上那说法,更是火上浇油。国企工人偷奸耍滑?这帮人哪偷奸耍滑了?他们为国家织布纺纱,出力不小。可大锅饭一端,谁不松懈?问题是,这锅不能全甩给工人。体制问题摆那儿,改革前企业亏损堆山,职工也没法子。工人觉得,这话不公道,抹杀了他们的付出。下岗后,他们聚厂门口,拉横幅,喊口号,表达不满。媒体也报道了,镜头扫过人群,矛盾就这么摆出来了。 国家没坐视不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一闹,改革加码。中央推再就业工程,设培训点,教新技能。职工排队领书,学电脑,学服务。虽说起步难,但慢慢有路子。沿海地方,来料加工起来,出口订单多。许多下岗的,转行干这个,收入比从前高。 老张后来去了浙江一家民营纺织厂,凭老手艺站稳脚。班长得长点,工资翻番,他寄钱回家,小兰书念得稳。不少人像他这样,适应市场,玩转新活儿。有些开小加工厂,靠手艺吃饭;有些进服务业,学着跟人打交道。国企职工本事不差,一转环境,就显出来了。 2001年,中国入世,经济像打了鸡血。加工贸易火了,劳动力需求大。下岗的找到新岗位,国家也建起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发下来,日子好过些。这些制度,一步步完善,缓和了矛盾,也为后来改革铺路。 国企改革,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必经路。短期看,阵痛不小,失业多,家庭苦。可长远说,它让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亏损企业少了,竞争力上去了。释放的劳动力,喂饱了民营经济,国家整体跑得快。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大,国企在关键领域挑大梁,这得益于那时候的调整。 回想起来,那说法虽刺耳,但也戳中了老体制的软肋。大锅饭养懒汉,谁都知道。可工人不是懒汉,他们是国家脊梁。改革中,国家坚持人民立场,统筹利益,成果惠及大家。
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企改革,导致几千万工人失业,其中有一个让几千万下岗工人最不认
蕊蕊聊过去
2025-09-28 13:45: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