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在公开场合说,愿意向中国提供包括PD-26在内的整条发动机生产线。很多人一听觉得,这不就是一次普通的合作嘛,卖点设备、换点钱。 但实际上,这件事背后远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要理解为啥俄罗斯愿意突破限制,拿出发动机生产线,先得看看他们的处境。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直接把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打到半瘫痪。 举个例子,俄罗斯原本计划今年民航机队要增加82架飞机,但实际上只到手了13架,差距大到离谱。 俄罗斯继承自苏联的家底确实厚,像为MS-21客机设计的PD-14发动机,技术水平一点不差,甚至在一些性能指标上还挺先进。 但问题是,项目停了,订单没了,生产线还在开着,就是“空转”,白白耗钱。再不把这些技术卖出去,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研发团队和技术体系慢慢凋零。 更要命的是缺钱,普京都亲自点名要求加速PD-26这款重型发动机的研发,还把它定为国家优先项目。但优先项目也得真金白银支持,没钱一切免谈。 而中国这边的市场,恰好能变成一股“活水”。有专家估算过,中国的订单能直接让他们研发速度提升30%,这对俄罗斯来说简直就是续命的氧气瓶。 再来看咱们中国这边,说到发动机,尤其是航空发动机,一直都是我们的一块“心病”。这事大家多少都有点印象,比如C919大飞机虽然已经拿到上千架订单,但用的发动机却是美法合资的LEAP-1C。 美国动不动就拿“安全顾虑”说事,说断就断,这等于把最关键的“心脏”捏在人家手里。 咱们自己的CJ-1000A正在紧锣密鼓研发,进展不慢,但在推力稳定性、寿命这些核心指标上,跟国际成熟产品比还是有差距,需要时间打磨。再比如CJ-2000这类更大推力的型号,目标是给宽体客机配套,可现在还没完全定型。 俄罗斯看得很清楚,中国在材料科学、热障涂层、复合材料这些领域的进步速度飞快,航空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到第二。 换句话说,这个短板只是时间问题,迟早会补上。那在这段“窗口期”里,俄罗斯如果不抓紧卖,等几年后我们自己的发动机成熟了,他们就真的没机会了。 这次合作,表面上看是咱们买发动机,他们卖生产线,其实双方都算得很明白。 对俄罗斯来说,卖的不只是设备,而是整条生产线和配套数据、模拟软件,这是深度捆绑。这样一来,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保证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断档,同时还能借中国市场维持生产线的运转。对他们而言,这是把工业遗产“变现”的唯一办法。 对我们来说,这笔买卖更像是一个缓冲器。C919现在急需一个“备胎”,不然一旦美方断供,项目就被卡死。而引入俄制PD系列发动机,就能保证飞机交付不断档,同时给CJ-1000A争取宝贵的完善时间。 更妙的是,PD系列发动机性能还不错,比如换装PD-14后,C919的巡航效率还能提升5%,这对市场竞争力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放弃自研,而是借鉴了当年高铁的套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边用边学,把PD系列当成参考样本,加速技术迭代。这样既不耽误眼前的市场,也能保证未来的自主可控。 从技术角度看,中俄确实有互补的地方。俄罗斯强在整机设计和验证经验,他们几十年的航空底子不是盖的;我们强在材料、新工艺、数字化模拟方面。这种1+1>2的组合,正好能打破西方航空巨头的技术壁垒。 从战略角度看,中俄的合作已经不只是买卖关系了,而是要催生一套非西方的技术标准和交流体系。 你看西方国家,总想通过供应链控制别人,一旦你依赖他们,就动不动掐脖子。而中俄联手,就相当于在这堵高墙上撕开一个口子,让全球供应链从单极慢慢走向多极化。 俄罗斯其实心里门儿清,他们知道中国发展速度太快,短板是暂时的,不是根本性的。 比如重型燃气轮机,当年西方死活不转让核心技术,咱们自己硬啃十几年,2025年终于拿出“太行110”,直接跻身世界前五。航空发动机也一样,从涡扇-20到涡扇-15,中国一步步啃下了世界上最难的技术。 所以俄罗斯很有危机感,现在不卖,以后根本卖不出去。与其眼看着技术团队闲着、产业链断代,不如趁还能卖的时候,赶紧换钱、换市场、换战略伙伴关系。 对我们来说,这同样是个窗口期。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把CJ-1000A和CJ-2000打磨成熟,彻底实现自主可控。而在这之前,俄制发动机就是那个帮我们“托底”的工具。 说到底,这不是一笔普通的买卖,而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理性对赌。 信源:环球网报道
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
不负赋墨尘
2025-09-29 00:42:4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