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农民给解放军带路,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连长吃惊道,你

芸霄记史 2025-09-29 09:45:52

1947年,一个农民给解放军带路,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连长吃惊道,你说的陈锡联,不会是我们的司令员吧?   大别山,六纵一个先头连因为不熟山路,临时请来了一名老乡做向导。   路上闲谈时,这位农民随口说起自己还有个哥哥,十几年前跟着红军走了,转眼快十八年没回过家。   他说得很平静,还带几分自豪,说哥哥在抗战里立过大功,炸过日本人的机场。     战士们听到这里,脸色都不一般,他们心里隐隐觉得,这人说的很可能是个大人物。   连长是老八路,更是紧追着问名字,农民告诉他们,哥哥原先叫陈谱庆,后来参军改名叫陈锡联。   名字一出,全队顿时愣住了,这么巧?陈锡联不就是威震敌胆的三纵司令员吗?谁也没想到,眼前这个走在前头的乡下农民,竟是陈司令的亲弟弟。     消息很快被送到六纵政委杜义德那里,他听完更是激动不已,立刻打电话告诉陈锡联:“你的弟弟找到了!”   电话那头的陈锡联第一反应是怀疑,但当细节一一讲清,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翻涌。   十八年来音讯全无的亲人,竟然突兀地出现在眼前的战火岁月里,那种心情几乎让他难以言说。     第二天清晨,陈锡联早早守在指挥所门口,眼睛一直盯着远方那条崎岖山路。   终于,他看到两个身影慢慢走来,弟弟搀着母亲,老妇人步履缓慢,拄着拐杖,头发早已花白,但她竭力抬头张望,想要在茫茫人群中寻到儿子的模样。     当视线真正交汇的那一刻,陈锡联冲了上去,跪倒在母亲面前,泪水止不住地涌出。   母亲的手颤巍巍落在儿子的脸上,一边抹泪一边确认着眼前这个男人,就是那个离家小子“谱庆”。   弟弟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住流泪,身边围观的战士们,有人背过身悄悄抹眼泪,有人拿手背在脸上擦,场面沉默却真切。     一家人被迎进指挥所,炊事班特意熬了一锅小米粥,又蒸了几个馒头。   围坐在土炕上,母亲说这些年靠乡亲们帮衬才能熬过去,弟弟则说自己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一直没放弃希望,如今总算见到了。   而陈锡联讲述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红军小兵到抗日团长,再到如今的纵队司令,讲得平淡,却分量沉重。     可是家人话才刚说开不久,作战参谋就送来命令,部队必须按原定时间转移,留不得,这意味着重逢只能到此为止,离别再次迫在眉睫。     送母亲和弟弟到山口时,陈锡联心情沉重,母亲举起枯瘦的手,高声让他好好照顾自己。   山谷间回荡的是一声声呼喊,而他只能快步回头,往部队方向走去,硬是不敢再看母亲一眼,他怕母亲看到自己眼眸里的泪,更怕自己舍不下。     那次团聚很短,却在陈锡联心里留下烙印,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正是母亲的叮嘱和弟弟的牵挂,让他更加清楚自己打这一仗是为了什么。   那不仅仅是为了解放一个地方或打一场胜仗,更是为了让天下的老人都能安度晚年,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安心种田。     当年的战争让太多家庭承受了撕裂,可正是因为有着那样的家国情感,那些人才能扛起枪奔赴战场,军人的泪水不轻易流,而流出来时,往往沉重得让人记一辈子。   参考信源:《世纪行》2006 年第 12 期发表的《陈锡联:母亲坟头的深情呼唤感天动地》

0 阅读:3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