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也有动作,俄罗斯的腰包紧张了。特朗普的威胁生效了

云海澄碧翠 2025-09-30 14:53:03

印度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也有动作,俄罗斯的腰包紧张了。特朗普的威胁生效了?莫迪开始逐步“淘汰”俄罗斯石油,合作对象令人意想不到,中国成为普京最后的希望? 很多人一谈起美国的经济大棒,第一反应无非两种:要么硬扛到底,要么乖乖服软。但现实世界哪有这么简单。这次特朗普政府挥舞着关税和制裁的大旗,目标直指中印,结果却催生了两套截然不同的应对剧本。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威胁,特朗普直接在社交平台上点名印度。紧接着具体的“武器”清单就来了:冲着印度纺织、制药等行业的两百亿美元商品,准备加征高达50%的关税。 他竟公然怂恿G7盟友,妄图对中印两国联合施加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此等行径尽显无端挑衅之意,实乃破坏公平贸易秩序之举。 印度的应对可以说是一场充满战术腾挪的“弹性规避”。美国的刀子非常准,专挑印度出口的命脉下手。面对这种压力印度起初也想坚持“战略自主”,毕竟每年从俄罗斯买便宜石油能省下170亿美元,谁不心动? 今年进口量达峰值之际,俄罗斯原油在印度原油总进口量中,一度近乎占据了四成份额,凸显其在印度进口市场的重要地位。 然而蚍蜉难撼大树。印度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信誓旦旦称“我们能够开拓其他市场”,前外交官亦坚称“印度不愿被逼入绝境”,不过现实恐难如其所愿。 可身体却很诚实,莫迪政府最终还是下达指令,要求印度石油、巴拉特石油等国有巨头暂停采购俄油,避免刺激美国。 这一妥协代价是实实在在的。到9月份,印度从俄罗斯的日均原油进口量直接腰斩,从超过200万桶骤降至120万桶,占比也从近40%跌到了16.8%。空出来的缺口怎么办?只能买更贵的。 从美国得州盆地进口的原油量增长了25%,非洲石油的占比也从10%悄然升至18%。最终这笔账还是算到了老百姓头上,国内油价因此上涨了0.5%。 当然印度也没完全放弃。他们还在通过新加坡转口这种“秘密渠道”买俄罗斯油,但这么一折腾,成本高了12%,订单量也被迫压缩了三成。这套操作,灵活是灵活,但处处透着被动和无奈。 再看中国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与其将其视为简单的战术调整,毋宁看作一场意义深远的“结构重塑”。此番举措的目标明确,旨在铸就具备长期效力的“制裁免疫力”。 面对美国的指责,外交部的回应很干脆:中俄正常贸易合法,不接受长臂管辖。在联合国代表耿爽更是直接质问美国的双标行为。 中国的核心策略是扬长避短。海上油轮是美国制裁的重点,那好我们就主动把海运进口的俄油压缩15%。 与此同时把更安全的陆路管道输送占比,从25%一口气提升到35%。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基建投入。 今年7月中俄东线管道增设了直通华东炼厂的支线,输送量提升15%。更长远的布局是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未来每年将有500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蒙古直达中国。 管道运输不仅能完美规避海上封锁,还能实打实地节省5%的物流成本,实现了战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结果如何?中国自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总量非但未减,反而攀升。截至今年8月,整体进口量仍呈增长态势,展现出双边能源贸易的稳定与活力。 目前中国市场消化了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40%。难怪克里姆林宫在9月会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说到底美国的经济武器并非无所不能,它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中国在联合国就当面揭了老底:2024年,美国一边制裁别人,一边自己跟俄罗斯还有37亿美元的贸易,化肥、核燃料买得不亦乐乎。 这种“双标”也限制了它的威力。欧盟不敢轻易跟风制裁中国,毕竟中国是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就连美国自己的企业,比如波音也还在马不停蹄地奔赴中国寻求商机。资本的逐利本性削弱了政治口号的力量。 当然制裁的破坏力依然存在。俄罗斯的日子也不好过,能源出口收入预测被下调了15%,支撑运输的“影子舰队”也被锁定了143艘油轮,运营成本大涨。 所以面对同样的外部压力,不同的国力和战略纵深,决定了完全不同的应对姿态。印度选择了灵活但高成本的规避,而中国则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主动进行结构性重塑。 这场围绕石油的博弈清晰地表明,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改造物理和经济环境的深层能力。中国的管道战略,就是这种能力的最好证明。

0 阅读:7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