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长女林如斯将自己吊在了屏风梁上。 1971 年 1 月 19 号晚上,台北的风带着股凉意,林语堂穿得整整齐齐,去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饭局。 他压根没想到,这会儿家里卧室的屏风梁上,大女儿林如斯正用一条带子,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停在了 48 岁。 这个曾经被赛珍珠夸成 “中国最耀眼的少女作家” 的人,偏偏选在父亲出门时悄悄走了,连最后一面都没留下。 第二天清洁工推开房门,吓了一跳:房间干净得跟没人住过似的,没一点挣扎的痕迹,就书桌上放着封给父母的遗书,字里行间全是累:“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心力都耗光了,我特别爱你们。” 谁能想到啊,写这话的女人,曾经有多厉害?7 岁就发表文章,15 岁敢给父亲的《京华烟云》写序言,那文字里的通透劲儿,连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16 岁跟妹妹一起写英文日记《吾家》,赛珍珠读了直夸 “中国年轻人就该有这声音”;18 岁写《重庆破晓》,把抗战时北碚的烟火气和苦日子写得入木三分,人家都叫她 “战时北碚的眼睛”。 那时候的林如斯,是林语堂的骄傲,文坛都认定她是 “天才接班人”,所有人都觉得,她的人生肯定跟她爸的书一样,字字都精彩,过得风风光光。 可命运的拐弯,从 1945 年那场私奔就开始了。22 岁的林如斯爱上美国青年狄克,不管父母反对,非要跟着去国外。原以为是爱情的开始,没成想是噩梦的头一遭。 结婚后狄克立马变了样,家暴、出轨成了家常便饭,10 年里林如斯流产 5 次,身体被折腾垮了,精神也一点点被磨碎。 1955 年离婚后,她带着一身伤病回国,却发现自己早跟曾经熟悉的世界脱节了。 更沉的枷锁,是她爸林语堂的名气。从小她就活在 “林语堂女儿” 的标签下,爸妈盼着她继承文学天赋,外人等着看她接着写传奇。 可离婚后的她,没钱花,身体又差,连拿笔写文章都觉得费劲,“我哪配得上‘林语堂女儿’这个身份啊?” 这种自我怀疑像藤蔓似的,缠得她喘不过气,最后长成了抑郁症的阴影。 她好几次住进精神病院,又好几次抱着 “再试试” 的念头出来,直到 1971 年那个冷夜,她终于撑不住了。 林如斯的死,像个重锤砸在林语堂夫妇心上。 林语堂一夜之间头发就白了,以前爱说爱笑的他,后来一提起女儿,声音都发颤;妻子廖翠凤更是精神垮了,没多久就搬去香港,再也没回过台北那个满是回忆的家。 后来有人在林语堂的手稿里看到一句话:“我总以为给她最好的天赋就够了,却忘了问她,想不想要这‘最好’的枷锁。” 其实林如斯的悲剧,从来不是简单的 “天才陨落”。 她是被两重枷锁压垮的:一重是那个时代对女人的苛刻,1940 年代在国外结婚,受了家暴都没处求助,离婚后还被人当 “失败者”。 另一重是家里人的过度期待,她爸的名气像座山,压得她永远都得 “优秀”,却忘了自己首先是 “林如斯”,不是 “林语堂的女儿”。 现在再读林如斯 15 岁给《京华烟云》写的序言,字里的灵气还能透纸出来,可一想到她 48 岁时,那间干净房间里的遗书,就忍不住心疼。 要是当年有人跟她说 “不优秀也没关系”,要是她在婚姻里能有勇气求助,这个曾经照亮过文坛的姑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有些天才的离开,从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给了他们太多 “必须”,却忘了问一句 “你愿意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民国才女的乱世浮生》、光明日报专题探讨《民国才女命运与现代启示》】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
春秋说史
2025-09-30 15:41:59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