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差点毁了三峡大坝! 2000年5月的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一场关乎大坝安危的暗战悄然打响。一批刚从日本运抵的特种钢板被送进检测区,这些由日本钢铁巨头住友金属生产、经三井物产出口的产品,本该是搭建三峡“心脏血管”的关键材料,却在检测仪器下暴露了致命缺陷。 这批钢板来头不小,是通过国际招标选中的日本住友金属产品,经三井物产出口,总合同量足有4000吨,价值170多万美元。首批送来的60块钢板重669吨,货值28万多美元,每块都有13米长、近两米宽,58毫米的厚度让每块钢板重达11吨。 它们要搭起的不是普通结构,而是左岸电站7到14号水轮机组的“心脏主动脉”,直径12.4米的引水钢管。这些钢管会被永久浇筑在混凝土坝身里,要扛住393亿立方米库水带来的几十万吨甚至上千万吨压力,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这些指标的要求苛刻到了极点。 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王春来接到报验时,心里清楚这活儿半点马虎不得。抽样、送检,国营403厂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很快出来,所有人都傻了眼。冲击韧性这项关键指标压根不达标,跟日方合格单上的数据差得老远。消息一传开,工地上立刻炸开了锅。 质疑声铺天盖地。有人说日本是顶尖钢铁强国,住友又是巨头,怎么可能出问题,还有人私下嘀咕,是不是咱自己的实验室条件不行,测错了。 王春来和主任余良的压力陡增,这话没错,要是误把次品当合格的用,将来大坝出问题就是千古罪人;可要是错把合格的判成次品,耽误了工期也担不起责。 俩人没敢含糊,直接扩大抽样范围,在原来5块样板基础上,再添5块,把四大项指标全测一遍,重点盯着冲击韧性和延伸性能。 从5月底到6月初,他们天天守在实验室,还特意请了三峡监理单位的人全程盯着,从制样到检测每一步都录像留存,二次检测结果出来,还是不合格。更要命的是,数据离散度极大,说明这批钢板的质量根本不均匀。 他们赶紧把情况上报,随即向日方通报结果,可日方的态度透着一股傲慢,一口咬定不可能,说咱数据忽高忽低不可信,非要正式证书才肯露面。 为了彻底坐实结论,余良带着样坯直奔武汉,把有问题的试样送到湖北检验检疫局,又转去武汉钢铁研究所再测,第三次检测,3块试样的冲击韧性依旧不达标。 三套数据,两个实验室,三次结果一致,6月19日,编号420004100002808的不合格证书正式签发。这下日方终于慌了,火速派了个庞大的谈判组赶来宜昌,三井和住友的代表、技术专家全来了。 谈判桌上火药味十足。日方上来就发难,一会儿说抽样不规范,一会儿嫌中国实验室简陋,一会儿又质疑检测标准,翻来覆去就是不承认质量有问题。 王春来他们早有准备,把检测过程、录像资料、技术标准一一摆出来,不卑不亢地逐条驳斥,日方的狡辩被一一戳破,最后没了辙,提出要复验,还要求共同抽样,甚至把两块钢板的试样带回日本本土检测。 复验的过程同样严谨,中方全程配合却寸步不让,等所有检测结果再次指向不合格时,日方再也没法抵赖。7月25日,三井物产终于发来了正式电报,全盘接受中国的检验结果,同意把首批60块钢板全部退回,重新换货。 这事儿后来被水利部当成了质量警钟,想想都后怕,要是当时检测环节松了一丝一毫,这批有缺陷的钢板变成引水钢管浇筑进坝体,一旦在巨大水压下爆裂,后果不堪设想。 三峡工程的质量底线,就这么在一次次严谨的检测和强硬的交涉中守住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暗战,也让所有人看清,所谓的“日本制造神话”并非坚不可摧,真正能守护超级工程的,还是咱自己的严谨和较真。
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
【36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