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草地生死路:15岁红军罗玉琪和50个伤员,靠一个临时党支部走出

春秋说史 2025-09-30 17:42:10

1935 年草地生死路:15 岁红军罗玉琪和 50 个伤员,靠一个临时党支部走出绝境 1935 年的川西北草原,野草没过膝盖,泥潭藏在暗处,15 岁的红军战士罗玉琪拄着根断枪杆,每走一步都要先试探脚下的土地。 她的腿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伤,此刻正渗着血,身后跟着 50 多个和她一样掉队的伤员,每个人的粮袋早就见了底。 没人知道这片草地有多宽,也没人知道下一口吃的在哪里。 就在队伍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副连长李玉胜突然停下脚步,攥着拳头喊:“咱们不能散!现在就成立临时党支部,我当书记,罗玉琪你年轻脑子活,来当记录员!咱们是红军,死也得死在往前进的路上!” 罗玉琪愣了愣,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那是她从根据地带来的,纸页已经卷了边,她用炭笔一笔一画写下 “草地临时党支部” 几个字,手却忍不住发抖。 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终于有了 “主心骨”:在这片能吞人的草地上,党支部就是 “救命绳”,把 50 多个快散架的人拧成了一股劲。 接下来的日子,难到超出想象。大家靠挖野菜充饥,可很多野菜有毒,有人尝了一口就上吐下泻。 李玉胜把仅有的一点炒面分给伤员,自己嚼着苦涩的草根;后来遇到一群野山羊,战士们好不容易逮住一只,李玉胜却坚持把羊肝切给伤得最重的人,说 “你们得活着,革命还需要你们”。 罗玉琪的腿越来越肿,她就白天跟着队伍走,晚上趁大家睡着,偷偷用热水,其实是融化的雪水敷腿,生怕自己拖后腿。 她的小本子上,每天都记着 “今日走出 XX 里,无人掉队”,那一行行字,成了所有人的希望。 有一次,一个小战士陷进了泥潭,眼看就要往下沉,罗玉琪和几个伤员扑过去,手拉手拽着他的胳膊,喊着 “别松手!咱们一起出去!” 最后虽然所有人都沾了一身泥,却把人救了上来。 后来罗玉琪回忆说:“那会儿哪顾得上自己?心里就一个念头,党支部说了‘不抛弃、不放弃’,咱就得做到,少一个人都不行。” 就这样,靠着党支部的凝聚,靠着彼此的搀扶,这 50 多个伤员居然硬生生走出了草地。 当看到前面部队的红旗时,罗玉琪抱着她的小本子哭了,那本子上的每一页,都写满了红军的硬气,也写满了生死与共的温暖。 后来的罗玉琪,从红军战士成长为医生,抗战时在 129 师救死扶伤,奇袭阳明堡的战场上有她穿梭的身影。 解放战争时当卫生处长,淮海战役、抗美援朝里,她带着医疗队抢运伤员,始终没忘了草地里学到的 “互助”。 她常跟年轻医护说:“当年在草地,我们靠抱团活了下来,现在打仗,咱们也得靠抱团,才能守住更多人的命。” 1955 年,罗玉琪戴上了三级八一勋章;2016 年,96 岁的她又接过了长征胜利 80 周年纪念章。 直到晚年,她还会拿出当年那本泛黄的小本子,给孩子们讲草地党支部的故事:“不是我们厉害,是红军的精神厉害,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儿厉害。” 2017 年,罗玉琪走完了 97 年的人生。可她和草地党支部的故事,却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无数人心里。 原来真正的革命精神,从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是绝境里的彼此托举,是 “一根拧在一起的铜绳”,哪怕面对生死,也绝不松开彼此的手。 这,才是红军能走完长征、能打赢胜仗的真正密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中国军网——永不熄灭的“草地篝火”】

0 阅读:17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