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年,元顺帝巡行大都,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临幸皇后伯颜忽都,他对身边的宦官说:“通知大皇后,我今晚回去她的营帐就寝,让她准备一下!”但是很快就传来皇后拒绝的消息,这可把元顺帝气到了。” 想说清楚这次“拒绝门”,得先把时间倒回几年前。 伯颜忽都,出身蒙古最显赫的弘吉剌部,这个部落是元朝的“皇后专业户”,代代出美女,更代代出皇后。1337年,她被册封为元顺帝的第二任皇后。那一年,元顺帝21岁,她19岁。 那时候的元顺帝,还不是后来那个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昏君。他刚从权臣的压迫下喘过一口气,心里憋着一股劲,想做个好皇帝。而伯颜忽都,就是他身边那个最标准的“贤内助”。 史书上咋形容她?就八个字:“性节俭,不妒忌,动以礼法自持。” 翻译过来就是:这皇后,生活朴素,从不搞后宫争斗那套,干啥事都把规矩放在第一位。 一个年轻皇帝,身边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气、凡事有谱的皇后,心里能不踏实吗?那几年的日子,虽然朝堂上风波不断,但他们的后宫,应该是安稳的。他需要一个符合祖宗规矩的皇后,她恰好就是。两人之间,就算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该有相敬如宾的默契。 可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应该说杀出个奇贵妃。 奇贵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奇皇后,一个来自高丽的贡女。这女人可不简单,跟端庄的伯颜忽都完全是两个路子。她漂亮、聪明,最关键的是,她太懂元顺帝了。 元顺帝从小颠沛流离,当了皇帝也是个傀儡,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伯颜忽都给他的,是规矩和尊重,是“你应该这么做”。而奇贵妃给他的,是崇拜和抚慰,是“陛下您真棒”。 很快,元顺帝的天平就歪了。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奇贵妃那儿,甚至在1339年奇贵妃生下儿子后,立马就想立这个孩子为太子。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伯颜忽都才是正宫皇后,她没儿子,你却要立一个贵妃的儿子当太子,这不光是打皇后的脸,这是在动摇国本,破坏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朝堂上为此吵翻了天。而身处漩涡中心的伯颜忽都,史书上没记载她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她还是那样,每天管着后宫的账本,绣着花,仿佛外面的一切都跟她没关系。 但没关系,不代表她心里没想法。 现在,咱们再说回1341年那个夜晚。 为啥伯颜忽都偏偏在这时候拒绝了皇帝?真的是耍性子?当然不是。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她给出的理由非常“程序化”:“非我次也。” 啥意思?就是“今晚按规矩没轮到我侍寝”。 在皇帝看来,这是不给面子。但在伯γ颜忽都看来,这是在捍卫自己最后的阵地——规矩。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境。 “陛下,您为了奇贵妃母子,已经把朝堂上的规矩搅得天翻地覆了。现在,您连后宫这点侍寝的小规矩都不想遵守了吗?您心里还有‘规矩’这两个字吗?” 她不是在拒绝皇帝的临幸,她是在用这种最激烈也最无声的方式,抗议皇帝对法度的漠视。 这哪是什么夫妻间的小别扭?这分明是一场政治表态。当一个端庄的女人开始用规矩当武器时,那说明她对这个男人,对这个朝廷,已经失望透顶了。 她知道,自己争不过奇贵妃的万种风情,也斗不过奇贵妃背后的政治势力(比如那个同样来自高丽的太监朴不花,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作为“大元皇后”的体面和原则。 这是一种悲壮的坚持。你破坏你的天下,我守我的规矩。我们,两不相干。 那晚之后,元顺帝和伯颜忽都的关系,算是彻底降到了冰点。 皇帝觉得被下了面子,自然很少再去她那儿。而伯颜忽都,也乐得清静。她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在深宫里,日复一日地节俭、守礼,直到1365年去世,年仅42岁。 她死后,宫女们整理她的遗物,发现这位皇后,所有的衣服竟然都是旧的,洗得干干净净,缝缝补补。 元顺帝去看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叹:“这位皇后,真是太贤德了。” 一个贤德的皇后,生前你把她当空气,死后你来夸她两句。这廉价的赞美,对那个在冷宫里熬了二十多年的女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底,元顺帝和伯颜忽都的悲剧,就是一个不再相信规矩的男人,和一个把规矩刻在骨子里的女人的悲剧。 伯颜忽都用一生守住了她的“礼法”,却没能守住她的丈夫,更没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大元王朝。三年后,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攻破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那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最终烟消云散。 回看1341年的那个夜晚,当伯颜忽都轻轻说出那个“不”字时,或许她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局。一个连后宫规矩都不愿遵守的皇帝,你又怎么能指望他去遵守治理天下的规矩呢?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段关系,无论是夫妻还是君臣,一旦失去了共同遵守的底线和规矩,剩下的,也就只有分崩离析了。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