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寡妇为丈夫守孝3年,却突然怀孕了,她坚持将孩子生下来,非说孩子就是亡故的丈夫的。村里人都耻笑她,婆婆却很开心,没想到,孩子长大后,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 旧社会里头,女人守节那可是头等大事儿,尤其在我们这些山沟沟里,村规民约绑得死死的。话说这个叫阿兰的姑娘,从小跟邻家小子李诚一块儿长大,两人那叫一个投缘,媒人一提亲,两家父母乐坏了,赶紧张罗办了喜事。婚后小日子过得红火,李诚下地干活儿,阿兰操持家务,俩人齐心协力,村里人提起都夸是模范夫妻。 可天不遂人愿,那年李诚上山砍柴,不小心脚底一滑,滚下坡去,脑袋磕在石头上,当场就人事不省了。家里人急坏了,点着火把满山找,折腾一宿没影儿。第二天中午,才有个樵夫在沟里头发现他,抬回家请大夫瞧,可大夫摇头叹气,说是没救了。李诚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气儿越来越弱,最后咽气了。阿兰哭得死去活来,婆婆拉着她,说家不能散,得咬牙扛下去。 办完丧事,阿兰父母来劝她改嫁,婆婆也点头说合适,可阿兰死活不干。她说,既然进了李家门,就得守着李家规矩,以后好侍奉公婆。村里人起初还佩服她贞烈,可日子一长,就有人嘀咕,说女人家守着空房,图啥呢。阿兰不管那些闲话,整天埋头干活儿,孝期三年,一丝不苟。 婆婆看她孤零零的,心疼,就去庙里请了尊泥像回来,模样儿跟李诚年轻时候一模一样。阿兰把泥像搁床头柜上,每天闲下来就跟它念叨家常事儿,就当丈夫还在身边。村里那些长舌妇,路过她家门前,还故意大声说风凉话,说她疯了,守着个泥巴玩意儿过日子。 三年孝满没多久,阿兰忽然觉得身子不对劲儿,恶心想吐,请大夫一搭脉,果然怀上了。村里炸了锅,那些闲汉子聚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地说她肯定偷人了,丢李家的脸。公公气得直拍桌子,父母上门数落,骂她不检点。阿兰跪在地上,抹着眼泪说,这孩子准是李诚的,别人谁也别想赖上。可谁信啊,大家伙儿都当她胡说八道,背后笑话她想孩子想魔怔了。 婆婆听了这话,先是愣住,脸拉得老长,可转念一想,家里断了香火,这孩子来得正是时候。她不但不生气,还乐呵呵地张罗给阿兰熬补汤,叮嘱她多歇着。村人见婆婆这态度,更来劲儿了,说她老糊涂了,为了抱孙子,连脸面都不要了。公公不吭声,父母气冲冲地走了,村东头的王婶子带头,领着几个婆娘上门,围着阿兰指指点点,说她败坏风气,该浸猪笼。 阿兰挺着肚子,还得下地干活儿,邻居的目光像刀子似的,她低着头往前走,不回一句嘴。那些嘲笑她的家伙,一个个阴阳怪气,逢人就传,说李家祖坟冒青烟了,闹出这笑话来。公公私下里叹气,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挡不住闲话满天飞。 转眼六个月过去,阿兰生了个大胖小子,婆婆一抱过来,眯眼瞧了瞧,拍腿说,这眉眼鼻子,跟李诚小时候一个样儿,准是他的种。村里人闻言,哄堂大笑,说婆婆眼花了,盼孙子盼疯了。公公给孩子取名李福生,从小看着他长,渐渐也不说话了。那些耻笑阿兰的闲人,没少在福生面前阴阳,说他妈不干净,你小子来路不明。 福生小时候,村里闲话没断过,王婶子那帮人,见了他就撇嘴,拐弯抹角戳他脊梁骨。阿兰带着孩子,依旧守着李家过日子,婆婆帮着照应,家里总算有了点人气。公公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福生一长大,就帮着挑水砍柴,干得利利索索。 时间一晃,福生十八了,那年村里办庙会,他扛着贡品上坡,阳光一照,脸庞轮廓分明。街坊老少围上来,先是随便瞅两眼,渐渐有人拉住他袖子,细细打量。一个老汉眯眼看半天,拍大腿说,这下巴这眼睛,跟李诚一模一样!消息传开,村里那些先前嘲笑的家伙,脸都绿了,赶紧闭嘴。原来,阿兰说的那话,不是胡诌,孩子真是李诚的骨血。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村头茶馆里,再没人敢说阿兰坏话了。大家伙儿改口夸她贞节,故事成了劝人守家的好例子。婆婆抱着福生小时候的布老虎,乐得合不拢嘴,说老天有眼,没亏待好人。公公点头,说家和万事兴,这孩子来得值。 说到底,这不光是鬼神奇谈,更是人情世故的镜子。忠义守节,不是空话,得有实打实的骨气。村人从耻笑到惊叹,就这转变,教人想想自家事儿。我们国家现在,家庭和睦是大事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忠厚传家就是一等一的。阿兰这例子,搁哪儿都站得住脚。
古代,一寡妇为丈夫守孝3年,却突然怀孕了,她坚持将孩子生下来,非说孩子就是亡故的
蕊蕊聊过去
2025-10-01 13:46:05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