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

不负赋墨尘 2025-10-01 15:43:10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体。图1的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珠穆朗玛峰,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是世界最高峰、极限挑战或者登顶梦想。每年都有无数人带着梦想和勇气,排着队冲向海拔8848米的顶点。   但同时,珠峰也有另一面——这里是全球最高的“露天坟场”。在珠峰南北坡,已经有340多具尸体留在高山之上,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   珠峰南坡,也就是尼泊尔这边,由于登山路线更热门,遗体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大概有200到220具。   北坡,也就是西藏一侧,遗体约120到130具,不过当地每年都有定期清理,所以数量相对少一些。还有一部分被冰雪掩埋或者坠入裂缝的遗体,根本无法统计。这里的每一条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   珠峰上的遗体有些名字非常有名,比如“绿靴子”和“睡美人”。“绿靴子”是印度登山者泽旺·帕尔乔,他在1996年珠峰北坡遇难,因为穿着一双亮绿色的登山靴,所以登山者给他起了这个名字。   他的遗体蜷缩在冰雪中,28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必须从他身边经过。而“睡美人”则是1998年遇难的美国女登山者,她也成为北坡路线上著名的标志。   高寒干燥的环境让这些遗体几乎木乃伊化,成为山体的一部分,也成为后来登山者的“警示牌”。   那么,这些遗体为什么不搬下山呢?其实问题非常复杂,既不是不想搬,也不是不重视,而是环境和成本实在太高。   珠峰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区”,空气稀薄,氧气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气温可以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风速常常超过每小时100公里。在这种条件下,人力搬运一具尸体,风险非常大。   一般来说,搬运一具遗体需要6到8名经验丰富的夏尔巴人,他们必须熟悉高海拔救援,携带冰镐、绳索、轻量化担架、尸体袋和氧气瓶等装备。   搬运过程非常艰难:首先要用热水或蒸汽软化冰层,把尸体从冰中取出,再包裹固定在担架上,沿固定路线慢慢下放到相对安全的营地,然后才能用直升机转运到大本营。   这个过程既耗时又危险,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牵连搬运者的生命。   高海拔搬运的成本也非常惊人,目前尼泊尔报价,一具遗体搬运费用大约在4到8万美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四十万到五十万元。   这个费用包括团队佣金、装备损耗、保险等,而大多数登山保险并不包含遗体搬运,家属往往需要额外支付。有人可能觉得,用直升机搬运是不是更方便?其实也不行。   普通直升机的升限通常在6000米以下,8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旋翼升力不足,而且悬停和负载能力大幅下降。高风速和极寒也会让发动机效率骤降,增加坠机风险。历史上,只有少数极端条件下的直升机搬运成功案例,而且都是局部、短时间的试验。   除了环境和成本,文化和心理因素也影响着遗体搬运。对于夏尔巴人来说,触碰尸体可能会带来厄运,所以搬运需要额外支付“风险补偿金”。   家属方面,也有约30%的人选择让遗体留在山上,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也算是一种归宿。比如“睡美人”的丈夫就坚决不让遗体移动。即便有条件搬运,也必须尊重这些意愿。   珠峰的高风险并不仅仅是登顶的困难。许多遇难者发生在下山途中,体力耗尽、氧气用完、突遇暴风雪,一旦倒下几乎没有机会获救。   每年的春季是登顶窗口期,很多人集中冲顶,一旦天气突变或者堵在瓶颈区,危险几何级增加。即便装备再好、资金再充足,也不能保证安全。珠峰上每一条生命的终结,都在提醒后来者,活着下来才是真正的胜利。   北坡定期组织清理队,把能找到的遗体搬运或就地掩埋。而南坡由于登山者太多,遗体数量持续增加,很多遗体被风雪掩埋,成为山体的一部分。   这也让珠峰成为全世界最高、最冷、最孤独的“露天坟场”,这里不仅是极限挑战的场所,也让登山者深刻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事实上,珠峰上的遗体数量和搬运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登山安全的关注。有人建议提高登山门槛、加强救援能力,也有人呼吁理性登山,不要盲目追求高峰。   现代登山装备虽然越来越先进,信息化水平提高,但高海拔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巨大。理性、谨慎和尊重自然,比单纯追求顶峰更加重要。   信息来源:海外网《亲历者回忆致11死珠峰“大堵车”:路过尸体不敢看》

0 阅读:10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