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一开始,他们还琢磨着,会不会是中国的先进战机数量不够,没办法频繁出动?可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谁都能品出不对劲——这肯定不是巧合,背后绝对藏着门道。 官方每次回应都说拦截“专业、安全、合法”,可美国飞行员的感受却从最初的困惑,慢慢变成了紧绷,到最后甚至成了一种“早知道会这样”的无奈预期。 那种一举一动都像被算准了,全程被牵着鼻子走的挫败感,比遇到先进战机还让人磨心。 其实要搞懂这事儿,光盯着歼-11这架飞机本身没用,得看它背后那套把成本、技术、情报和心理都算进去的“策略”。 先说说最实在的经济账,美军一架RC-135侦察机,飞一个小时就得烧掉1.7万到2.7万美元,而歼-11的飞行成本,就算往高了估,可能也就8千美元。 这么算下来,美军每次来侦察,都像在打一场“越飞越亏”的消耗战,歼-11陪着耗,成本上根本不吃亏。 那为啥不派歼-20呢? 倒不是歼-20飞不起,而是有看不见的“隐形成本”。歼-20的隐身涂层特别娇贵,在海上又潮又有盐雾的环境里,维护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 更关键的是,要是频繁出动,歼-20的雷达特征、隐身性能这些核心秘密,很容易被对方摸透,这在战略上可是大损失。 反观歼-11,维护体系早就成熟了,国产零件管够,机身也皮实耐造,出动率能稳定保持在70%以上,应付这种高强度、常态化的伴飞拦截任务,再合适不过。 中国空军这思路其实很清楚:用性价比最高的歼-11打“消耗牌”,慢慢磨掉对手的预算和耐心。不是没有好飞机,而是把歼-20这些“好牌”,留到最关键的时刻再用。 而且千万别觉得歼-11是“老古董”,它的外壳看着眼熟,里头早就更新换代了——雷达换成了探测距离超两百公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和发动机也全是国产的,等于把“心脏”和“大脑”都换了一遍,性能一点不落后。 更厉害的是,歼-11还能当电子战“搅局者”。挂上电子战吊舱,它能干扰对方的雷达,甚至能玩“电子伪装”,模拟其他国家战机的信号,让美军分不清真假。 它的目标不只是把侦察机赶走,而是从根上破坏对方的任务——让美军辛苦收集的数据变成一堆乱码,白忙一场。 在物理威慑上,歼-11也有优势。它翼展大,低速操控性好,特别适合“贴身伴飞”。 不管是对着美军P-8A侦察机倒飞,用尾流干扰对方,还是近距离贴近B-52轰炸机,甚至近到只有3米距离,这种高风险的“空中动作”,歼-11做起来又稳又精准。 这种“熟悉的飞机,陌生的狠活”,特别容易给美军飞行员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摸不清套路。 最关键的是,歼-11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更像整个作战体系里一个移动的“情报站”和“传感器”。每次歼-11升空之前,后方的预警机、地面雷达、卫星早就把战场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了。 它每次和美军飞机遭遇,都会悄悄收集对方的电子信号——比如雷达波形、通信频率这些关键信息,然后实时传回到后方。这些数据能用来优化整个电子对抗系统的数据库,反过来还能帮歼-20、歼-35这些先进战机完善战术。 这么算下来,美军的抵近侦察,反倒成了咱们空军验证战法、升级系统的“免费陪练”。歼-11把对方的挑衅,变成了强化自己体系的“养分”,形成了“越拦截、越强大”的循环。 说到底,美国飞行员之所以纳闷,是因为他们还在用“看单个飞机性能”的老眼光想问题,而咱们玩的是“体系作战”的新打法。 歼-11频繁亮相,不是没先进飞机可用,而是战略上的清醒和自信——不盲目秀装备,而是用最合理的方式,实现最大的战略效果。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栗頿聊
2025-10-01 22:39:5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