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三天的丈夫上前线打仗不幸牺牲。不料,她的妻子却立马改嫁给了他的亲哥哥,让人不解的是,30年后,这个女人在祭拜丈夫时,竟然抱着墓碑嚎啕大哭 说起谢玉花这个人,得从她小时候讲起。她1963年生在河南叶县一个穷苦农家,家里几口人挤在土坯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从小她就帮着父母下地干活,十八岁那会儿,村里媒人上门说亲。她看中了王长献,那小子是同县的,身体壮实,当了两年兵,已经是部队副班长。两人家境都一般,王家还有个残疾大哥王绍,三十出头没娶上媳妇,还有弟弟妹妹等着养。谢玉花父母起初不同意,觉得王家负担重,可她坚持要嫁。媒人来回跑了几趟,双方家长才点头。1983年底,他们定下婚事,那时候结婚简单,就看人靠谱不靠谱。 王长献这人,说实话挺有出息的。他1962年生,十六岁就帮家里扛活,入伍后寄钱回家补贴家用。部队里他训练苦,升了副班长,村人提起都竖大拇指。谢玉花和他相识后,很快就处上了。两人没啥浪漫事儿,就在村口河边走走,聊聊收成和未来。父母问她为啥选他,她说军人可靠,能吃苦。婚前,王长献从部队寄回军饷,她去邮局取,攥在手里觉得踏实。村里人帮忙张罗婚事,她自己缝了件红布衫。公婆来接亲那天,王绍拄着拐杖站在一边,腿脚不利索,只能帮着递东西。这家子就这样凑合着过。 1984年开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火热,王长献休假回家结婚。婚礼办得简单,亲戚吃顿饭就散了。三天后,部队电报一来,他得马上回前线。谢玉花送他到村口,拽着衣角不放手。他拍拍她肩膀,转身走了。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是最后一眼。没多久,前线消息传来,王长献在老山八里河东山战斗中牺牲了。为了掩护战友,他冲上前挡炮火,当场没了。部队送回遗物,一件军装、一枚军功章,还有封遗书。信里他写,让谢玉花别守寡,找个好人过日子,好好照顾王家。公婆拿着信哭成泪人,她接过来读,肩膀直抖。 村里人听说后,纷纷上门安慰。公婆年纪大,腿脚也不灵,王绍残疾干不了重活,弟弟妹妹还小,家就指望她了。谢玉花没哭多久,就提出嫁给王绍的想法。公婆愣了,王绍低头不吭声。她说,这是完成长献遗愿,得守着这个家。村里炸锅了,有人说她没心肝,丈夫尸骨未寒就改嫁,还是嫁大哥,太不像话。也有人猜她图抚恤金,怕娘家抢走。部队发的抚恤金到手,她一分没留,全交给公婆管。两个月后,她收拾东西搬进王绍屋。没办酒席,就这么过了门。村人背后嚼舌根,她硬扛着,继续下地干活。 这事儿搁现在听着新鲜,那时候农村就这样,女人没了男人,家就散了。谢玉花二十出头,一个人拉扯全家,哪有闲工夫想别的。她嫁过去后,日子更苦。伺候公婆,种地喂猪,还得管弟弟妹妹吃穿。王绍腿坏,只能干点轻活,家里重担全在她肩上。抚恤金用光了,她去镇上卖血换钱,给小叔子看病。那几年她怀孕还下地,挺着肚子走街串巷打零工。村人看她这样,闲话渐渐少,但眼神还带刺。她没解释,就埋头苦干,把家撑起来。说白了,这选择不是浪漫,是为了活下去。 王长献牺牲那年,部队确认他为革命烈士,遗体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谢玉花每年寄钱修墓,从没落下。嫁给王绍后,她生下儿子王军,继续操持家务。公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端屎端尿,擦身喂饭,手上起满老茧。小叔王长福得肝病,花光家底,她借债给他治,熬药喂到嘴里。风湿犯了,她揉着膝盖继续干。大儿子娶媳妇,那媳妇嫌穷,带着孩子跑了。王军受打击,出去打工再没音讯,留下小孙女给她带。她用旧布做衣,省吃俭用供孙女上学。王绍这些年也没闲着,帮着看孩子,日子勉强过。 三十年过去,2014年谢玉花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脸上皱纹深了。村里组织老兵家属去陵园祭拜,她攒钱跟上。车颠到云南,她一步步走近王长献墓碑。碑上刻着名字和生卒年,她伸手摸上去,突然跪下,抱着碑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喘不上气,三十年的苦全涌出来。旁人拉她,她推开,继续抱紧不放。哭完她擦脸,起身拍土,跟队伍走。回村后,她照旧挑水劈柴,没跟人提这事儿。村人听说后,有人感慨,这女人真扛事儿。
我有个姐妹,跟一男的过了11年,没领证,还生了个闺女。这11年,男的从没带她见自
【1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