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懂清热,却不懂护阳。 门诊有些更年期的患者,一觉得口干、潮热、出汗,就想着降火清热。天天给自己炖石斛、麦冬,或者听人说龟苓膏能滋阴,就经常买来吃。 这些东西如果长期偏着吃,有些人就会越吃身子越凉。很多人的体质就变了:明明感觉浑身燥热,却又浑身怕风怕冷,手脚摸上去比别人的还凉,整个人气血也差。 任何一味药、一种食材,都不能这么单一地偏用。人人都想着清热,那这股“热”是从哪儿来的?其实是从阳气里来的。那阳气为什么好端端地浮在外面? 人本是个阴阳平衡的状态。阴液充足了,阳气就能稳稳地收敛在体内。而阴液不足了,阳气就浮越到身体表面。阳不入阴,人就失眠;汗随阳走,所以稍微一动就出汗、潮热了。 这时候如果不设法固摄阳气,还一个劲儿地用寒凉东西清热、打压,那阳气不就越来越虚弱了吗?到最后阳气耗损得厉害,人便浑身怕冷,一点风都受不了了。还有的人脾阳不振,肚子就越来越大,大便溏薄、小腹发凉,月经来了也多是血块。 寒凉的东西都不能长期过量地吃,这最伤阳气,而阳气是人的根本啊。你看广东湿热,大家总把清热祛湿挂在嘴边,但本地人里真正属于热性体质的没几个,反而多是偏寒的。为什么? 就是因为阳气常年被凉性的蔬菜、海鲜、水果、凉茶不断“打压”。所以到北方,不少人受不了,因为自身阳气不足了,平时全靠外界气候的温煦,一旦受点寒凉,身体就适应不了。 你看我开方,很少全用凉药。现在真正体质纯热的人太少,除非有明显的热象偏性,否则很少会全开寒凉的或者全开温热的——这就是中医里的一种“中庸”思维。人体往往是寒热错杂的,用药一旦偏颇,很多人根本受不了。 有些人吃我开桂枝附子,用量不小,但他们吃了不仅没事,身体还慢慢暖起来了。这是因为我常在方子里配上滋阴的药,防止过热伤了阴液。不然那么大剂量的附子单独用,很多人是扛不住的。 所以你看门诊几个来调更年期的,温温补补,再滋肝肾阴,上火也不上了,怕冷也不冷了,汗也收住了,可以穿短袖吹空调了。这就是正确的方向,效果自然好。 很多人就纳闷,为什么虚人总觉得自己“热”、喜欢寒凉?恰恰是阳气不足,虚火往上走,身体感受到的热象反而更明显。人对寒冷的忍耐度通常比较高,你看好多人夏天开空调盖被子,宁愿冷点也不愿热着。 大家都是“耐冷不耐热”,所以一有“上火”的感觉,就特别敏感,总想赶紧清掉。但手脚冰凉呢?可能找个暖水袋捂捂就忍过去了。 这就成了一个循环:越觉得自己热,越吃寒凉;越吃寒凉,阳气越伤;阳气越伤,虚火越容易往上浮——方向一错,后果就慢慢形成了。 为啥那些香港患者阳气普遍比较虚?因为他们常年冷气开得足,茶餐厅又标配冻饮,时间久了,体内的阳气就很弱。现在茶餐厅开到内地大受欢迎,因为冻饮好喝呀,大夏天谁都喜欢冰的。 但实际上,夏天更应该喝温水,吃太冷的非常伤阳。你想,一个热的玻璃杯突然浸到冷水里,是不是容易爆掉?人的脾胃也是这个道理。
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中医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脾胃
【10评论】【39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