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要命的不是无人机,

拾九观人间 2025-10-02 19:46:42

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要命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这个核电站,用的是跟切尔诺贝利一模一样的反应堆。   库尔斯克核电站再遭无人机袭击的新闻,让无数人都感到胆战心惊。   三十多年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阴影从未消散,那些因辐射永远废弃的城镇、至今仍在运转的隔离区,都在警示这种反应堆的致命风险。   可现在,相似的威胁正悬在欧洲上空。   这起看似“有惊无险”的袭击,其实是在全球核安全的钢丝上走了一遭。   很多人只盯着“没炸出核泄漏”的结果松了口气,却没意识到,危险早就藏在核电站的基本盘里。   先说说这次出事的库尔斯克核电站二期工程。   根据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州长斯塔罗沃伊特的官方通报。   9月25日那天,乌克兰的无人机在库尔恰托夫市上空被拦截后坠毁,直直撞上了二期的在建辅助建筑,外墙直接被碎片击穿。   万幸的是没起火,辐射水平也没波动,主设施还在正常运行。   但最让人揪心的是时机,当时二期正处在核岛穹顶吊装的关键期,防御体系都没完全激活,要是无人机再偏几厘米撞到核燃料储存区域,后果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这根本不是第一次。   2023年10月,俄罗斯外交部就通报过,乌克兰用3架无人机袭击核电站,其中一架装满炸药的直接撞坏了核废料储存设施的墙壁,另外两架砸在了行政楼里。   到了2025年8月24日,又有一架乌军无人机被击落,坠落时的爆炸把核电站的辅助变压器烧了,好在辐射没出问题。   短短两年多三次袭击,目标从运营设施转到在建工程,风险一次比一次近。   可能有人会说,现代核电站防护不是很严吗?   但库尔斯克核电站的麻烦,恰恰出在“新旧混搭”的安全漏洞上。   虽然二期用的是第四代VVER-1200型反应堆,设计有双层安全壳和堆芯捕集器,理论上能扛住飞机撞击,但施工阶段的防护标准根本跟不上。   就像北约前核安全顾问约翰・史密斯说的,施工期核设施的安全评级跟普通工业项目差不多,围栏高度、监控密度都远不如运营中的电站,这简直是给袭击者留了后门。   更别提它离俄乌边境才270公里,正好在乌克兰TB2无人机的作战半径里,这种地理位置上的“暴露”,再坚固的设计也扛不住频繁试探。   事件一出,信息战先打响了。   俄方州长第一时间在官方社交媒体上指控乌克兰,连无人机的拦截位置、撞击后果都说得清清楚楚。   可乌克兰那边从头到尾没吭声,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这种“一方高调指控、一方沉默应对”的戏码,早就成了核设施袭击事件的固定套路。   2023年10月的袭击后,俄方说无人机有西方部件,乌方照样不回应,把核电站变成了舆论博弈的筹码。   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里藏着的隐患。   按照《核安全公约》第17条,袭击核设施本身就是严重违法,联合国安理会第2573号决议也明确要求冲突方离核设施远点。   可这次事件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只能紧急开会,派专家组去核查;欧盟忙着给邻国发辐射监测设备。   美国务院却只含糊说“要保持非军事化”,连谴责都不肯明说。   这种各怀心思的态度,根本不是在守护核安全,反而在给“擦枪走火”铺路。   想想切尔诺贝利事故就知道,核风险从来不分国界。   当时放射性尘埃飘了大半个欧洲,瑞典的检测站比苏联先发现异常。   现在库尔斯克核电站周边,俄军的“铠甲-S1”系统对低空无人机的拦截率才67%,下次要是没拦住呢?   要是袭击发生在刮风天,辐射顺着气流往哪飘,谁也说不准。   更别提施工期的核设施本来就脆弱,万一无人机撞坏的是正在安装的安全设备,等运营后再出问题,后果更难收拾。   无论事件真相如何,将核设施卷入军事行动、甚至作为博弈工具,都是对全球安全的漠视。   核辐射不认阵营,也不认国界,一旦出事,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库尔斯克上空的无人机碎片,砸破的不仅是建筑外墙,更是人类对核安全的最后一点信任。   希望这一次次的“有惊无险”,能真的敲醒所有人,核安全的底线,从来都经不起试探。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5-09-25发布:俄称乌无人机试图袭击库尔斯克核电站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