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料到了美国会担心药品依赖,也预料到他们会想办法摆脱,万万没想到依赖程度如此之深 美国医院里常用的抗生素、止痛药、退烧药,原来都绕不开中国供应链。 今天看到美媒报道才明白,美国市场上95%的布洛芬原料、91%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和70%的对乙酰氨基酚都来自中国。就连美国人最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其生产所需原料的80%也依赖中国供应。这些不是稀有药品,而是每家药房都买得到的日常必备药。 美国本土的制药能力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萎缩。数据显示,美国80%的原料药需要进口,本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最后一家青霉素发酵工厂关闭后,就再没能恢复这类基础药物的生产线。 01 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分工让美国药企专注于利润更高的新药研发环节,而将原料药生产转移至海外。中国凭借完整的化工产业链和稳定的生产能力,逐渐成为全球原料药主要供应国。 目前中国拥有1800多家原料药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形成了规模效应。例如华北制药的头孢类原料年产量足以满足全球三年需求。 价格因素是关键。中国生产的原料药成本比美国低30%至50%。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例,中国的生产成本仅为每公斤8-12美元,而美国或欧洲的生产成本高达18-22美元。 02 替代之路困难重重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改变这一局面。2022年拜登政府签署《药品供应链安全法案》,拨款35亿美元补贴本土药企。然而实际效果有限。 辉瑞在北卡州建的原料药厂,生产成本比中国同行高出3倍,投产一年就亏损2亿美元。默克试图将降压药原料生产线迁回美国,但环保设备投入就多花了2000万美元,最终不了了之。 美国转向印度寻求替代方案也面临问题。印度虽然是美国仿制药的重要供应国,但其70%的原料药需要从中国进口。这种依赖关系使得印度难以成为独立的替代来源。 03 药品短缺的现实风险 美国已经感受到药品供应链脆弱的压力。2023年,美国有156种药品处于短缺状态。部分基本药品的短缺时间平均长达1.5年,有些甚至超过10年。 疫情时期出现过预警。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食药监局不得不启用紧急使用授权,进口未在美国获得上市批准的丙泊酚等关键药品。 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指出,药品短缺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依赖进口的供应链在自然灾害、国际关系紧张等情况下极易出现断裂风险。 美国药企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承担高昂成本回流本土,要么继续依赖进口并承受供应链风险。重建整个原料药供应链需要5到10年时间和数百亿美元投入,远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当前局面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点明,资本家可不傻,放着便宜稳定的供应链不用,非要自己扛成本。
美国为什么那么介意TikTok,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