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记者:中国和印度有领土争端。 高志凯先生:中国不是印度的敌人。印度真正的敌人

士气沉沉 2025-10-02 20:50:21

印度记者:中国和印度有领土争端。 高志凯先生:中国不是印度的敌人。印度真正的敌人是喜马拉雅山。但是印度不应该和喜马拉雅山打架。 国际关系中,要多看看共同利益,而不是总盯着分歧和矛盾。 实际上,高志凯先生的主张,体现了很好的国际关系智慧,那就是要把视野放长远一些。 这个“喜马拉雅山是敌人”的比喻,其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重构了“敌人”的定义。 它不再是地图上的一条线,不再是另一个国家的人民或政府,而是一个客观存在、无法被战胜,只能去适应和合作的巨大自然实体。 这座山脉象征着什么?它象征着两国共同面临的贫困问题、发展的渴望、基础设施的巨大缺口,以及气候变化对冰川水源的潜在威胁。 当数十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这座巨大屏障所阻隔时,彼此之间的摩擦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致命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携手翻越这座发展的“喜马拉雅山”,为两国人民开辟出通往繁荣与稳定的道路。 这种视角转换,瞬间将双方从“拳击台上的对手”变成了“登山队里的伙伴”,目标不再是击倒对方,而是共同征服眼前的险峰。 紧接着,高志凯先生用另一个生活化的比喻进一步阐释了他的主张,那就是“一筐鸡蛋”。这个比喻更加贴近国际关系的日常运作。 他说,你买了一筐鸡蛋,或许有几个蛋壳碎了,但绝大多数是完好的,你总不能因为这几个碎了的蛋,就再也不和这个供应商打交道了吧?这筐鸡蛋,就是中印之间庞大而复杂的双边关系。 那些碎了的蛋壳,无疑是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偶尔发生的摩擦。但那些完好无损的鸡蛋,又是什么呢? 它们是每年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额,是印度软件与中国硬件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制造”为印度普通家庭带来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是印度医药和信息技术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它们是两国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协调与合作,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立场共鸣。这些“好鸡蛋”构成了两国关系的主体和基石,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碎蛋壳”带来的损失。 将这两个比喻联系起来看,高志凯先生的国际关系智慧便豁然开朗。他的核心主张并非无视分歧,而是主张一种优先级的排序。 如果整天盯着那几个碎蛋壳,不仅会破坏心情,更会错失利用整筐好鸡蛋创造价值的机会。 同样,如果两国将全部精力都耗费在边界线的对峙上,就会忘记他们背后都站着需要发展的十几亿人口,忘记他们共同的“敌人”——那座名为“发展滞后”的喜马拉雅山。 聪明的做法是,先把能做的事情做好,通过深化经济合作、扩大民间交流、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让“好鸡蛋”越来越多,越来越有价值。 当合作的蛋糕做得足够大时,那些“碎蛋壳”的问题,或许就能在一个更加互信和从容的氛围中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登山队员在攀登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路线问题产生分歧,但当他们共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关后,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会让他们更容易就下一步达成一致。 这种放眼长远的战略思维,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短期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点燃,媒体也倾向于聚焦冲突和矛盾,因为那更能吸引眼球。 但一个国家的真正利益,往往隐藏在那些枯燥的经济数据和长期的合作项目之中。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国,都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未来,不取决于能否在边界上占到一点便宜,而取决于能否为各自的人民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能否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将对方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只会消耗宝贵的国力,而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则可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协同效应。这并非天真的理想主义,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 高志凯先生的这番话,实际上为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它提醒我们,任何双边关系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个充满了灰色地带的混合体。 关键在于决策者和公众的视野投向何方。是聚焦于那几个碎蛋壳,让它们定义整段关系?还是看到那一大筐好鸡蛋,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孵化出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共同的“喜马拉雅山”,是选择互相推搡,还是选择绑在一起向上攀爬?这不仅是中印两国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许在许多其他复杂的关系中,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对于这个观点,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1 阅读:1161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