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在车间见到这几个印度师傅时,手里的扳手都差点滑掉。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蓝

稀饭好吃 2025-10-03 00:13:53

我第一次在车间见到这几个印度师傅时,手里的扳手都差点滑掉。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蓝色工装,却能熟练报出机床的型号参数,转头却要对着最简单的螺丝重复拧动的动作,这画面怎么看都透着股荒诞。 后来跟组长闲聊才知道,厂里算的是笔“精明账”。国内熟练技工月薪至少要八千起,可这几位印度师傅,五千多就能留住人。更关键的是,他们拿着国内刚毕业大学生的工资,干的却是十年老技工的活。 有人说这是企业在“降本增效”,可我总觉得不对劲。机械专业毕业意味着他们本该坐在设计室画图纸,现在却被按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这不就是妥妥的人才浪费?咱们常说要“人尽其才”,到这儿怎么就变了味? 查资料时看到组数据更扎心:印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本土平均月薪折合成人民币也就一千五左右。对他们来说,来中国拧螺丝,收入直接翻了三倍还多,这哪是打工,简直是“镀金”。 可反过来想,咱们国内多少机械专业毕业生,还在为找一份对口工作发愁?不是去卖保险,就是转行做销售,真正能进车间搞技术的少之又少。现在倒好,厂里宁愿花高价从国外“引进”人才来拧螺丝,也不愿给本土年轻人一个成长的机会。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有些领导还把这当成“国际化”的政绩来吹。说什么“引进国外技术人才,提升车间整体水平”,可明眼人都知道,拧螺丝不需要什么“国际技术”,需要的只是熟练的双手和耐心。 有次我跟一位印度师傅用翻译软件聊天,他说自己本来在印度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做设计,听说中国工资高才来的。现在每天拧螺丝,感觉大学学的知识都快忘光了,有时候夜里会偷偷难过,觉得自己像台只会重复动作的机器。 听到这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管是中国工人还是印度工人,大家都是为了生活奔波。可企业不能为了省钱,就把“人才”硬生生变成“工具”,这不仅浪费了别人的专业,更是对“人才引进”这四个字的亵渎。 真正的人才引进,应该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能发挥作用,而不是把高学历人才拉到流水线上,用“低工资”来标榜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这样的操作,看似精明,实则短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稀饭好吃

稀饭好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