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了!” 浙江杭州,上初三的男孩吐槽自己只有儿童电话手表,每次在走廊听见同学聊周末用手机组队做社会实践 PPT 时,他都得赶紧躲远点儿,不是不想参与,是根本插不上话,同学说的在线协作工具他连名字都没听过。有次班里要分组做 “宋代市民生活” 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大家课间掏出手机在微信群里三两句就定好谁查资料、谁做 PPT,他只能等放学拦住组长,把分工一条一条记在练习本上,等晚上想跟组员确认细节,才发现连人家微信都没加,只能对着本子发呆。孩子把这些事儿跟妈妈说的时候,妈妈手里正捏着刚打印的中考倒计时表 —— 上面红笔标着只剩 278 天,眼圈一下就红了,她不是没试过让孩子用家里的旧手机,结果有次孩子说查数学二次函数公式,她路过房间时却看见孩子在刷球星的训练视频,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轻易把手机给孩子。其实教育部在 2024 年发布的《中小学生校园手机管理指南》里明确提过,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灵活安排手机使用,比如允许在课后用于学习交流,小姜妈妈后来特意去教育局官网找过这份文件,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是没敢松口,就怕孩子控制不住刷视频的时间。班里的王老师专门找小姜妈妈谈过一次,说小姜最近上课总走神,追问了好几次才知道,孩子是在琢磨怎么跟同学解释自己没手机,现在的初中生聊的不只是网红段子,还有一起玩的线上诗词接龙、历史知识竞赛,没手机确实像少了个能融进圈子的 “敲门钥匙”。有位网友在齐鲁晚报的评论区留了言,说自己 2023 年中考前也没手机,有次学校组织去浙江省博物馆研学,每个展品都要扫码才能听讲解,他只能跟在同学旁边蹭着听,那种想参与又插不上手的尴尬,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自在。也有家长在年级家长群里分享经验,说自己家孩子用的是带 “学生模式” 的手机,只能装学习软件和微信、QQ 这两个社交 APP,每天放学后只能用 1 小时,周末最多延长半小时,没想到孩子反而更珍惜用手机的时间,不会抱着手机没完没了地刷。小姜妈妈后来还咨询了做教育心理的朋友,朋友说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在特别在意同伴看法的阶段,怕被孤立是很正常的心理,关键不是简单禁止手机,而是和孩子一起定清楚使用规则,比如写作业时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睡前半小时必须交手机,家长也得带头,比如全家吃饭时都把手机放在餐桌旁的小托盘里。现在小姜家还没最终决定要不要买手机,但妈妈说会找个周末晚上,跟小姜好好聊一次,不只是说中考多重要,也认真听听孩子心里的委屈,毕竟孩子的成绩要顾,心理健康也不能忽略。大家身边有没有初中生家长遇到过这种事儿呀,要是你们面对既要盯着中考又要考虑孩子社交的情况,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2025 年 9 月 30 日、教育部 2024 年《中小学生校园手机管理指南》
“吵翻了!”浙江杭州,上初三的男孩吐槽自己只有儿童电话手表,每次在走廊听见同学
慢时光的世界
2025-10-03 20:42: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