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记者会上无奈的承认,尽美菲虽然有共同防御条约,但真打起来,美国不一定帮忙,因为条约的解释权在美军这边。 之前,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战斗群在南海开展实弹训练期间,歼 - 35 隐身战机曾飞行至靠近巴拉望岛的空域,这让菲律宾军方感到极大的压力。 而在东盟中,大部分国家明确态度,拒绝参与签署菲律宾提出的涉南海相关声明,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还与中国达成了油气共同开发合作协议,菲律宾在区域外交层面面临的孤立态势愈发突出。 而美国在这个时候,并未能提供什么支持,削弱了美菲同盟的所谓积极形象。 此前,美国承诺于2025年向菲律宾交付的 F-16V 战机,最终仅到位 3架教练机;原本计划提供的 高达一百六十亿美元基建投资,实际落实的资金寥寥。 让菲律宾郁闷的是,美国国会直接搁置了军事援助计划,导致其9艘巡逻艇的升级工作被迫停滞。 美国五角大楼一份内部报告中,明确将菲律宾从 “战略优先合作对象” 调整为 “次要合作方向”,这一调整成为影响马科斯政府对美合作信任度的重要因素。 马科斯所强调的 “条约解释权掌握在美军手中”,倒也不无道理,因为条约第四条规定,若缔约国一方遭遇 “武装进攻”,双方将启动协商机制,但该条争议点在于,“武装进攻” 的具体定义完全由美国主导界定。条约第五条虽列举了包括 “缔约国本土、管辖范围内的岛屿以及军队船只” 等可能触发条款的攻击场景,却未明确说明南海争议海域是否适用于该条约,更未对美国应承担的具体协作责任作出清晰界定。 这种条款的模糊性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在条约制定时特意预留的 “灵活调整空间”。 正如菲律宾外长马纳罗在私下交流中所说:“我们从美国获得的支持承诺,更像是一张没有明确兑现期限的预期性承诺。” 马科斯的立场转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合作互动中,因 合作定位偏差”而面临的必然结果。 马科斯政府执政初期,采取 “加强与美合作、应对区域挑战” 的外交策略,为美国新增了4个军事基地(使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总数达到 9 个)。 然而,美国在合作中给予菲律宾的实际回报却带有明显的利益考量。 在军事援助领域,美军以 “基地维护费用”“军事培训费用” 等名义,对援助物资和资金进行扣减,最终交付的 F-16V 战机数量还不到承诺的十分之一;在经济合作层面,美国政府不仅对菲律宾出口产品征收 高额关税,还要求菲律宾全面开放市场并实施零关税政策,这一举措直接导致菲律宾电子零部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 2025 年菲律宾出现粮食供应紧张时,美国以 “国内库存不足” 为由拒绝向菲律宾出售粮食,这一行为打破了马科斯政府对 “美菲特殊合作关系” 的期待。 美国五角大楼一份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在菲律宾设立军事基地的价值,在于 “促使相关国家分散防御资源”,而非将菲律宾视为需要全力保障的核心合作伙伴。 马科斯的相关表态,标志着菲律宾外交策略开始出现实质性调整。在菲律宾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 2025-2030》文件中,删除了所有涉及 “中国威胁” 的表述,其中 “合作” 一词出现53次,远多于 “争议” 一词的 6 次提及。 这种外交策略的转变,既是应对现实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东盟区域务实合作趋势的体现 ,区域合作带来的实际利益,让菲律宾无法忽视与中国的合作空间。 当菲律宾将合作重心过度倾向美国时,得到的是延迟的情报支持、缩水的援助资源和滞销的农产品;而当菲律宾转向多元务实合作时,收获的是恢复的贸易渠道、潜在的能源合作机会和区域内的理解支持。 菲律宾的外交策略调整,也为其他中小国家提供了参考:在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中,“单一依赖某一大国” 的合作模式容易陷入被动,只有通过多元合作平衡各方利益,才能为国家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菲媒:菲武装部队司令表示,绝不允许中国在黄岩岛建军事基地!据菲律宾媒体GMA于1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