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的墓地在北京。 当时有人说“深海”余则成的原型(之一)是吴石,我好奇地去网上搜了一下,不搜则已,一搜心情沉痛到了极点。吴石及相关的陈宝仓、朱枫、聂曦,因叛徒出卖,1950年6月10日在台湾刑场就义。 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而他们则在海的对岸,永远消失在了暗夜里。 那会儿我上大学,宿舍没电视,就蹭隔壁学长的小破笔记本看《潜伏》。一口气追到半夜,屏幕小得跟豆腐块似的,我却看得后背发凉。余则成在雨里送翠平走,镜头一切,字幕弹出“原型之一吴石将军”,我脑子嗡的一声——原来真的有人比剧情还苦。立马掏手机搜,网页蹦出几张老照片:穿将官服的吴石、旗袍的朱枫、戴眼镜的聂曦,个个眉清目秀,却统一标注着“1950.6.10 台北马场町”。那一夜,我失眠了,脑子里全是“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的假设。 后来上班、结婚、生娃,日子像高铁一样嗖嗖往前冲,可吴石这几个名字,像钉子一样钉在记忆里。有一次带儿子去天安门看升旗,小家伙指着城楼问:“爸爸,上面站过谁?”我脱口而出:“吴石将军。”孩子懵,我却鼻子一酸——其实吴石没站过天安门,他倒在海峡那边,连骨灰都是几十年后才回家。可我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今天咱们能看升旗,是因为有人没机会看到。 前年冬天,我专程跑了一趟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吴石墓在那儿,不高,一块青石,几行金字,朴素得像普通老人。旁边是朱枫、陈宝仓、聂曦的合葬墓,四块墓碑排成一排,像四位老战友还在站岗。那天风特别大,刮得脸生疼,我却把围巾摘了——让他们也吹吹家乡的风。墓前摆着几束菊花,有的已经干瘪,有的还带水珠,一看就是新鲜放上的。我掏出口袋里的一块巧克力,摆在碑前,小声嘟囔:“知道你们那时候缺糖,尝尝甜的。”说完自己先乐了,四十多岁的大男人,怎么还跟小孩似的。可心里就是觉得:他们没老,我们没忘,这就够了。 有人说,看《潜伏》不敢看第二遍,怕伤心。我懂那种怕。怕看见余则成在雨里哭,怕看见左蓝死,更怕看见吴石他们被押上马场汀。可后来我想明白了:怕,才要看。伤心,才要记。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人替我们挡了子弹、坐了牢、上了刑场。如果我们连看都不敢看,说都不敢说,那才真叫辜负。于是我二刷、三刷,把《潜伏》当教材,给孩子讲:看,这就是那个年代,没有WiFi、没有外卖,却有人把信仰当命一样守。 吴石墓后面,有棵老松树,树皮裂成一道一道,像被刀砍过。我伸手摸了摸,粗糙、扎手,却特别踏实——像极了他们的命运:被苦难一刀刀刻,却硬生生站成风景。树底下落满松果,我捡了一个带回家,放在书桌上。孩子问:“爸爸,这是啥?”我说:“这是记忆,记忆不能当饭吃,但能当根扎。”他似懂非懂,却拿着松果当陀螺玩,一转就是一下午。我看着旋转的松果,忽然觉得:历史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只要有人玩、有人看,它就活着。 文章写到这儿,窗外天已擦黑,对面楼亮起一盏盏灯。我想,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有人追剧、有人刷短视频、有人辅导孩子作业,没人注意到,今天又是6月10日——吴石他们牺牲的日子。可我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写、还有人看,这个日子就不会被日历吞掉。它会在某个角落发光,像松果、像巧克力、像那块小小的墓碑,提醒着我们:好好活,用力活,把日子过成他们没来得及过的样子。 所以,别怕看《潜伏》,别怕伤心。伤心证明我们还有血有肉,还记得疼。疼过了,就该干啥干啥:上班别糊弄,带娃别暴躁,吃饭别浪费。把每一天过踏实了,就是对英雄最大的敬礼。下次路过北京,别忘了去西山看看他们,带块糖、带束花、带孩子,告诉他们:你们没白走,咱们没白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解密沉默的荣耀吴石将军暴露与就义的完整脉络吴石将军的被捕过程是中共隐蔽战线上一
【2评论】【5点赞】
强胜湘家
英魂永驻,浩气长存!
李晓晖
黎明已经来临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可是他们却为了台湾的解放与宝岛回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石将军、朱枫、陈宝仓、聂曦同志和隐蔽战线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算命先生
写的饱含深情!
吴忠民
这位吴石将军是我福州的英雄
用户10xxx81
深切怀念!!
裁决
余则成和吴石没可比性,一个是出身军统,一个是科班军人身份,级别差距也大,一个是小校官,一个是中将次长,差距太大
用户12xxx91
潜伏和吴石相差还是很大的。吴石是和蒋很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