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戳破假爱国,他凭什么火? 340万人同时在线,弹幕刷到卡屏,只因为复旦沈逸把民国账本摊给2024看。 他把1933年借钱买棉麦的旧事,和今天芯片卡脖子摆在一起,告诉年轻人:喊口号救不了产业,翻史料才看得见路。 B站直播峰值飙到340万,是因为大家受够了情绪轰炸,想听点真东西。 沈逸的火,从来不是靠装腔作势的“爱国人设”,是他手里那本翻得卷边的《民国财政年鉴》,藏着别人懒得说的真历史。1933年那段棉麦借款,他在直播时直接摊开泛黄的史料页——国民党当年向美国借了5000万美元,名义是“发展农业、振兴工业”,实际买的棉麦要么堆在仓库发霉,要么被中间商倒卖,农民没拿到实惠,民族纺织业反而因为廉价美国棉冲击,倒闭了上百家。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笑:“你看这借款利息,年利率6.5%,还没等产业起来,就先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这跟现在某些人喊‘砸钱就能搞芯片’,不是一个道理?” 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刻意的煽情,他连语速都没快过半分,可弹幕里“醍醐灌顶”“终于懂了”刷个不停。因为大家听够了“假爱国”的套路——有些博主拿着放大镜找外国产品的“毛病”,自己却连国产芯片的基本工艺都讲不清;有些网红卖着“爱国周边”,转头就把公司注册在海外。而沈逸不一样,他讲芯片卡脖子,不会只骂“外国卡我们”,反而会翻出1956年我国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指着里面“半导体技术作为重点”的条款说:“当年我们没条件,靠算盘算数据都能搞出两弹一星,现在有基础了,更该沉下心搞研发,而不是靠情绪泄愤。” 他的课堂也跟别人不一样,复旦的学生说,沈老师上课从不带PPT,只抱一摞老档案——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工业部报告,也可能是90年代的外资引进合同。讲“产业自主”时,他会让学生算一笔账:“1985年我们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花了3000万,可核心技术没到手,后来还是靠自己研发,才把彩电国产化率从10%提到90%,这笔‘学费’比喊一百句‘支持国产’都有用。”这种带着史料、带着数据的分析,比任何情绪煽动都有力量。 有人说他“太较真”,讲个历史还要翻账本、算数据,可正是这份较真,戳中了大家对“真爱国”的期待。340万人挤在直播间,不是来看热闹的,是想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不是靠抵制某国商品,不是靠喊口号,是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靠理性、靠实干、靠沉下心研究。沈逸在直播最后说:“爱国不是感动自己,是要让我们的产业真的强起来,让历史不再重演。”这句话没什么华丽辞藻,却让很多人红了眼。 他凭什么火?凭的是不迎合情绪,只讲事实;凭的是用史料戳破“假大空”,让爱国回归务实;凭的是他知道,年轻人要的不是情绪出口,是能照亮现实的“真东西”。这种火,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是大家对“理性爱国”的渴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她没哭穷,也没直播带货。把帝宝四套房砍价23%卖了,钱直接打给律师。不拍综艺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