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一天夜晚,八路军团长身上瘙痒难耐,他立即脱下衣服,让警卫员生火烘一烘。哪料,没一会火堆上竟传出一股烤肉味,警卫员急忙拿起查看,结果被眼前的景象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虱子在军衣的褶皱间密密麻麻爬动,士兵们身上遍布抓挠留下的血痕,夜间行军后,他们席地而卧,汗水与雨水混在一起,衣服湿透,干不了,虱子就在这种环境里繁殖。 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搔痒,指甲划过皮肤,带来短暂的缓解,却换来新的溃烂,有人因为长时间失眠,体力耗尽,脚步拖沓,随时可能倒下。 这并不是孤例,而是整个大部队普遍的状态,部队当时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进入大别山后,补给完全依靠自力更生。 连续的暴雨让道路泥泞,河水上涨,粮食短缺,干燥的衣物成为奢望,虱子、蚊虫和污水带来的疾病接连出现,疟疾、疥疮在队伍里蔓延。 士兵们虽然坚持,但身体消耗严重,原本整齐的队伍出现断层,有人跌倒后久久不能起身,看到这种情形,任何人都会明白,这支队伍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苟在合也在同样的困境中,他的军衣同样爬满虱子,身体同样因为搔抓而溃烂,但他是团长,没有资格退缩,苟在合出身贫苦,1914年生于四川巴中,家境困窘到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他从小就看到父亲背着沉重的租粮,被管家呵斥,母亲缝补衣物时常常忍泪,兄妹们年纪轻轻就下地劳作。 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早懂得,穷人一旦不反抗,只能一辈子被压在最底层,这种背景塑造了他坚硬的一面。少年时他就参与过乡里的斗争,帮着邻里抵抗过外来剥削。 1933年,红军路过巴中,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消息传到村里,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报名参军,他没有钱,也没什么文化,但有一腔决心,正是这种决心,让他从一个普通战士逐步成长。 参军初期,他被分到最普通的班里,负责搬运和站岗,条件艰苦,行军漫长,但他从不落队,长征途中,他背着伤员翻越雪山草地,食物匮乏时主动把口粮让给他人,哪怕自己饿得头晕眼花。 凭着能吃苦、敢冲锋,他先是当了班长,随后一路升到排长、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编入八路军129师,转战太行山区,那时他常常带队夜袭日军据点,精确分工,突击果断。 他的部队伤亡惨烈,但每次都能完成任务,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使得战士们心里认定他是能带队打仗的人,这样的口碑并不是口头的称呼,而是在一次次厮杀中赢来的。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已是团长,跟随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刚进入山区时,他对眼前的困境已有预感,但现实远比想象更艰难。 虱子肆虐、疟疾流行、物资缺乏,整个部队随时可能因为非战斗因素大面积减员,虱子让士兵们彻夜难眠,溃烂的皮肤成了新的感染源。 苟在合在行军间看着战士们抓得血痕累累,心里明白这事若不解决,部队迟早会垮,他立即将情况上报,但医疗物资有限,上级也无计可施。 就在这种无解的情况下,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期见过的土法,那时候农人被虫咬,常用硫磺处理,效果显著,他便试着让部队拆开手榴弹,从火药里提取硫磺粉末,混合油脂,涂抹在感染处。 这一方法在部队里推广开来,士兵们第一次感受到瘙痒减轻,溃烂逐渐恢复,虽然简陋,却足以维持行军和作战,士兵们对苟在合的信任更深,他不只是指挥员,还是能为大家想办法的人。 然而麻烦并未停止,虱子控制住后,疟疾开始肆虐,水源大多来自山间池塘,未经消毒,蚊虫滋生,许多人染上疟疾,高烧寒战,浑身颤抖,整个部队随时可能被这种疾病拖垮。 苟在合再次想办法,他带人去向当地百姓请教土法,听到羊粪煮水能退烧的说法,战士们起初难以接受,但生死关头别无选择。 他下令执行,亲自带头喝下,羊粪水的味道令人难忍,却真的让不少人从高烧中缓过来,效果虽有限,但在医疗极端缺乏的环境中,这一土法延缓了减员的速度。 羊粪在部队里成了救命的方子,有人因此恢复体力,重新加入行军,有人至少能撑到医疗队找到药物,大军得以维持前进,完成了战略任务。 整个大别山行动,苟在合团所在的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进入时十二万人,半年后不足六万人,敌军围追堵截不断,疾病和伤亡叠加,减员数字触目惊心。 但就是凭借这种办法,他们在山区站稳脚跟,迫使国民党分散兵力,战略主动权因此转移,苟在合在这种困境里依旧冲锋在前。 苟在合的名字可能并不常被提起,但只要提到那段历史,人们就能从他的故事里看到无数无名英雄的影子,他们的身上,爬满虱子,却依旧向前。 他们的身体被疾病折磨,却依旧战斗,这就是战争最真实的一面,也是苟在合留给后世最深刻的遗产。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47年的一天夜晚,八路军团长身上瘙痒难耐,他立即脱下衣服,让警卫员生火烘一烘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05 10:41:28
0
阅读:1668
用户10xxx84
你写的文案太难看懂了
用户10xxx34
以前那虱子,以怪,不知道怎么那么凶
用户10xxx34
记得小时侯,我的头爱生夷虱子,我干妈收拾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