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10月2日晚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幸的是,中国决定将美国大豆种植户作为贸易谈判中的人质或棋子。美国农民以压倒性多数投票支持特朗普总统..…你应该会在周二看到有关中国将大力支持我们农民的消息。” 这话得先拆着看。贝森特特意点出“美国农民以压倒性多数投票支持特朗普总统”,这话根本不是说给中国听的。他很清楚,美国大豆产业的命脉早就和中国市场绑在了一起。2017年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85.4万吨,占当年中国进口总量的34.39%,这些出口给美国豆农每年创造约140亿美元的收入。 特朗普政府当年挑起贸易战,最先受伤的就是这群支持者。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后,中国立刻反击,对美国大豆等商品加征同等关税。每吨大豆瞬间贵了约600元人民币,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直接蒸发。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亚区域主任保罗·伯克当时就预判,新关税会让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减少70%左右。这个预判一点没跑偏。美国豆农之前见对华出口势头好,纷纷扩种大豆,2018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8955.7万英亩,35年来首次超过玉米。偏偏赶上贸易摩擦,丰收的大豆遇上锐减的需求,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价格一路暴跌。 艾奥瓦州的豆农金伯利看得最真切,从美国政府宣布加征关税起,大豆现货价格就没稳住过,后续影响让她整夜睡不着。代表30多万名豆农的美国大豆协会急得跳脚,在多个场合喊着“要贸易不要关税”,反复呼吁政府别再加码贸易战。 贝森特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内情。他提“人质”说法,本质是给国内一个交代。眼看农民怨气越来越大,中期选举的压力步步紧逼,把责任推给中国,既能安抚选民,又能给谈判桌上增加筹码。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那句“周二会看到中国大力支持美国农民的消息”。这话更像种心照不宣的暗示,毕竟中国的大豆需求摆着绕不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得惊人,常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2021年更是达到10872万吨。 可国产大豆根本填不上缺口。2020年国产大豆创历史新高才1960万吨,2021年还因玉米比较效益提高,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就减少了1300万亩,全国产量跌到1640万吨。巨大的缺口只能靠进口填补,全球大豆贸易中超过60%都流向了中国。 但中国早就不是只有美国一个选项了。当年加征关税的同时,中国就把印度、韩国等多国的大豆进口关税从3%调降至0,主动拓宽进口渠道。巴西很快接了班,2019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已达65%,而美国占比跌到19%。 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也趁机分走了蛋糕,2020年1-6月,这五国的大豆进口量占了中国总进口的99.8%。美国大豆在华市场的份额被一点点挤压,这才是贝森特着急的真正原因。 他的喊话更像场“软硬兼施”的表演。一边用“人质”说法施压,暗示中国此举影响中美关系;一边又放出“周二有消息”的口风,给市场留足期待,稳住国内豆价和农民情绪。这种话术在贸易谈判里并不新鲜,前任财长们在战略经济对话中也常用类似技巧,但效果往往有限。 美国豆农的处境其实是贸易战的缩影。不止大豆,伊利诺伊州肉类公司Maschhoffs的董事长马斯霍夫早就喊过,他们不想成为贸易战的牺牲者,倒闭了没法面对员工和合作农户。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也算了笔账,25%的关税会让新车买家多付5800美元,全美消费者要多掏近450亿美元。 通用电气、高盛这些巨头也急着给白宫提意见,科技公司更是怕失去中国市场。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的报告说得直白,对中国信息通信产品加征关税,10年里美国经济会损失约3320亿美元。 《纽约时报》的评论点破了关键,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忽视了美国企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最后只会让美国经济“后院起火”。贝森特的喊话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当大豆这种关键农产品的出口被政治裹挟,受伤的终究是本国农民。 至于他承诺的“中国大力支持”,大概率是阶段性的采购协议。中国确实需要大豆,但绝不会再回到单一依赖美国的状态。这几年大豆进口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巴西的稳定供应到俄罗斯的潜力开发,中国正在搭建更安全的供应链。 美国豆农心里也清楚,贝森特的话不能全信。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舆论上的“撑腰”,而是取消不合理的关税,恢复稳定的贸易渠道。毕竟选票能换任期,但换不来滞销大豆的销路,更换不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场大豆棋局里,没有真正的“人质”,只有被政治博弈裹挟的受害者。贝森特的喊话更像声虚张声势的警报,既吓不到早已布局多元进口的中国,也解不了美国豆农的燃眉之急。等到周二的消息揭晓,或许大家会更清楚,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里,谁都没法真正把谁当“棋子”。 官方信源:中国新闻网《美国开打贸易战 30万豆农首当其冲多行业抗议》
美国在等中国。显然,对于中国的态度,美国方面迫切想要得到,所以在当地时间10日1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