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湘西会战150个鬼子各身绑上百斤炸药,紧贴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城墙倾圮

轩叔观察 2025-10-05 12:25:50

1945年湘西会战150个鬼子各身绑上百斤炸药,紧贴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城墙倾圮,千余日军发起猛攻,军长施中诚令74军集中卡宾枪、汤姆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疾向缺口狂扫。[无辜笑] 武冈城位于芷江东北70公里,是必经之路,城墙修建于明代,墙体用糯米浆、石灰与砖石混合夯筑,厚度达到8米,这种传统工艺让城墙具备了超乎寻常的抗冲击能力。 日军第68师团主力围攻武冈三天,火炮持续轰击城墙,却始终无法打开突破口。 城墙表面虽然碎石飞溅,但主体结构完好,师团长关根久太郎改变战术,从工兵部队抽调150人组成爆破队,每人携带50公斤炸药,准备近距离实施定点爆破。 4月8日凌晨5点,爆破队在炮火掩护下接近城墙南段,连续150次爆炸在城墙上炸开一个宽12米的缺口,日军步兵第215联队立即发起冲锋,约1200人分三波涌向缺口,守军阵地瞬间面临被突破的危险。 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施中诚命令将所有自动武器集中到缺口位置,防守部队装备了美式M1卡宾枪240支、汤姆逊冲锋枪80支,还有12具火焰喷射器,这批火焰喷射器刚从印度运抵,射程可达40米。 密集的子弹封锁了缺口区域,火焰喷射器喷射出的燃烧液覆盖整个通道,日军第一波攻击部队在距离缺口15米处就开始大量倒下,后续部队踩着尸体继续前进,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日军始终未能越过缺口进入城内。 战斗间隙武冈城内2000多名青壮年自发组织起来,他们从民居拆下门板,搬运沙袋和石块,在军队工兵指导下填补缺口,连夜抢修8小时后,缺口用沙袋和木料重新堵死,并在外围设置了铁丝网障碍。 4月10日中国军队第100军从邵阳方向赶到战场,该部约12000人抵达武冈西侧,对日军形成侧翼包围态势,日军补给线被切断,关根久太郎下令撤退,第68师团撤离时遗弃了大量重武器和伤员。 这场战斗让日军伤亡超过3000人,未能前进一步,芷江机场始终在中国军队控制下,美军B—25轰炸机和P—40战斗机继续从这里起飞,轰炸日军后方交通线。 武冈防守战暴露了日军在1945年面临的困境,他们缺乏足够的重火力摧毁坚固防御工事,步兵冲锋在自动武器面前损失惨重,而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已经显著改善,美式武器的配发改变了战场力量对比。 更重要的是军民协作模式的成熟,武冈城内百姓主动参与防御工事修复,提供后勤支援,这在抗战初期很难想象,民众对战争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八年抗战积累的民族凝聚力。 战后统计显示湘西会战期间日军伤亡达到27000人,最终全线溃退,武冈防守战作为这次战役的关键节点,证明了中国军队在抗战末期已经具备了阻击日军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芷江机场,也标志着中国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三个月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芷江成为接受日军投降的地点之一,那座当年日军拼死想要摧毁的机场,见证了侵略者的最终失败。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糯米浆砌墙真是老祖宗的智慧啊!现在很多古城墙修复应该借鉴一下,比水泥环保还结实。”   “74军真是抗日铁军,火焰喷射器这种高端装备那时候我们也有了吗?长知识了。”   “看得头皮发麻,人肉炸弹太极端了,军国主义洗脑真是害人害己,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老百姓捐口粮糊城墙看哭了!这就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我们村老人当年也参加过支前队。”   “施中诚将军临危不乱!关键时刻的火力调配决定了战局,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风。”   “鬼子拼刺刀厉害但缺重武器,咱们后期美械装备上来后确实碾压他们了。”   如果穿越回武冈战场,你会选择捐糯米修城墙,还是拿起枪和74军并肩作战?   官方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0 阅读:127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