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主席想了想说:“就鸣二十八响。”当时世界礼炮的鸣响通常为21响,这是惯例,但毛主席并不想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来,因为他老人家从骨头里就蔑视这些“世界惯例”。[舔屏]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向毛泽东请示礼炮鸣响次数,按国际惯例,迎接国家元首通常鸣21响礼炮,这规矩源于17世纪英国海军,战舰进港时以21门炮齐鸣表示卸下武装的最高敬意。 周恩来最初也倾向于21响,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也便于外交场合解释,但毛泽东沉思片刻后说:“就鸣28响。”这个数字让筹备组一时摸不着头脑,有人担心偏离国际规范会引起外宾误解。 毛泽东的算盘其实很清楚,从1921年中共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整28年,这28年里,党领导人民走过井冈山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数千万人为之牺牲,每一响礼炮,对应一年血与火的淬炼。 礼炮的筹备工作颇费周折,当时北京城里能用的火炮不多,最后凑齐了108门旧式山炮,多数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晋造75山炮,工人们连夜检修,把锈迹斑斑的炮管擦得锃亮。 技术人员为快速连发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把炮弹弹头去掉,填入木屑压实,既保证声响宏亮,又避免后坐力过大造成危险,开国大典当天,54门礼炮分两组轮番齐射,每4秒一响,28响恰好在国歌奏毕前完成,前后用时2分05秒。 这个决定后来成了外交场合的话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好奇地问周恩来:“为什么开国大典要鸣28响?”周恩来笑答:“那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尼克松还想追问细节,周恩来指向毛泽东:“您可以直接问主席。” 毛泽东类似的“不按常规办事”还有不少,1956年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时,工作人员提醒应穿黑色皮鞋,他却蹬了双棕色的:“咱们中国人穿自己的鞋。”后来接见外宾更是常穿布鞋、毛衣,有时在书房甚至游泳池边会客,让赫鲁晓夫、尼克松等外国政要颇感意外。 如今在国家博物馆,还能看到两门当年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炮口被岁月熏得发黑,炮身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那段历史,这28响不是简单的数字选择,而是对28年艰苦历程的纪念,也是向世界宣示:中国的独立是自己打出来的,中国的规矩由中国人自己定。 一个经历过百年屈辱的民族,终于能挺直腰杆按自己的方式办事,这28响告诉世界,我们尊重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但不会生搬硬套别人的模板,我们的尊严是一枪一炮打出来的,我们的未来要按自己的节奏去闯。 网友热评精选: “这28响真是绝了!老外猜来猜去又是星宿又是八卦,结果咱就是实打实的28年奋斗史,简单直接有力量!” “用缴获的日军山炮放礼炮,一边打脸列强一边放礼花,这操作太解气了!” “周总理的回应绝了!尼克松追问28响啥意思,总理一句‘您问主席吧’,外交太极打到满分!” “对比现在自动化礼炮,当年战士4秒半一响纯手动操作,这精度放现在也是特种兵水平吧?” 如果当年跟着国际惯例搞21响,你觉得现在的中国会少哪些底气?评论区聊聊你的脑洞! 信源:光明日报
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
风景繁华
2025-10-05 12:49:02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