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

悠然话史 2025-10-05 13:33:32

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9 月 27 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上,梅德韦杰夫的发言掷地有声:“若局势滑向不可控边缘,那些持续拱火的国家必须承担后果。” 此时距俄乌冲突进入第 1310 天已不足一周,哈尔科夫方向的拉锯战正进入白热化,而三天前美国刚完成 B61-12 型战术核弹在英国拉肯希思基地的部署调试 —— 这是 2008 年以来美军核弹首次重返英国领土。 这场核威慑信号的释放并非空穴来风。9 月下旬的战场态势已显露端倪:俄军从库尔斯克州、布良斯克州等 6 个方向发起密集打击,381 架无人机与 35 枚导弹直指乌克兰能源设施,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输送枢纽遭重创,导致乌全国天然气产能较今年 2 月下降 40% 以上。 作为回应,乌军无人机奔袭 1400 公里击中俄罗斯奥伦堡州炼油厂,这座年产能 660 万吨的燃油供应节点陷入瘫痪,距乌边境 1600 公里的乌拉尔化工厂也因爆炸暂停军品生产。 双方对能源基础设施的 “全域打击”,让战场对抗从地面攻防延伸至战略后勤博弈。 美军在英国的核部署恰好踩在这一节点上。这批 B61-12 核弹最小当量仅 300 吨 TNT,最大可达 5 万吨,配备 GPS 制导系统与可动尾翼,能由英军即将列装的 F-35A 战机携带实施精确打击。 俄罗斯外交部次日便发出警告:“这种前置部署正在模糊战术核与战略核打击的界限,直接推高欧洲核风险。” 而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明确指向:“某些国家以为将核弹架在别人家门口就安全,却忘了导弹的射程是双向的。” 被外界解读为 “核威慑目标” 的国家中,德国正成为援乌后勤核心。 9 月 29 日,丹麦宣布向乌提供 4.5 亿欧元援助,其中 3.6 亿欧元定向支持乌军工生产,而德国境内的北约弹药库正 24 小时运转,将 “海马斯” 火箭弹与防空系统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与此同时,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取得突破,一周内解放 7 个定居点,造成乌军超 3560 人伤亡,但乌军也在托列茨克单日击退 17 次进攻,双方 158 次战斗的密度创近月新高。 俄罗斯的核政策早已埋下伏笔。2025 年生效的《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中明确规定,本土关键目标遭常规打击即可触发核反击。 9 月 30 日,普京在视察北方舰队时强调:“海基核力量必须保持最高战备状态。” 此时俄核潜艇正携带 “布拉瓦” 导弹在北极冰层下巡航,每枚导弹可搭载 10 枚核弹头,9000 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欧洲主要城市。 这种 “常规施压 + 核兜底” 的策略,与乌军获得 F-16 战机后可能拥有的远程打击能力形成对峙。 欧盟内部的分歧则让局势更显复杂。 9 月 28 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批评对乌战略存在 “根本性错误”,同时与法国企业签署 LNG 采购协议加速能源去俄化; 而法国当天扣押俄罗斯 “长滩岛” 号油轮,总统马克龙称其涉嫌 “逃避制裁”。这种分裂恰好被俄罗斯利用,梅德韦杰夫在安全会议上直言:“部分国家正把欧洲绑上战车,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葬。”   这场围绕核威慑的博弈早已超越言辞层面。美国在英国新建核弹存储设施并恢复核训练,英国则计划采购 12 架兼容 B61-12 的 F-35A 战机,显见这是中长期战略布局; 俄罗斯则通过持续打击乌能源设施消耗其战争潜力,同时用核政策调整强化威慑。 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所言:“当战术核弹被视作‘战场选项’,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酿成灾难。”   来源:梅德韦杰夫:如果事关俄存亡 俄将在使用核武器问题上别无选择--央视新闻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