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话一听,确实很刺激人,好像我们的母语被掏空了,文化根基都摇摇欲坠。 但一种语言的生命力,从来不是看它血统纯不纯。恰恰相反,它真正的强大,在于能消化外来的东西,再用自己的精神把它变成自己的。 隋唐时期,日本派人来学习中华文化,直接把汉字系统搬了回去,奠定了自身文明的基石。这是故事的起点。 后来,他们为了给日语注音,又在汉字基础上造出了假名。到了近代,西方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他们又熟练地运用汉字,给“philosophy”这类词安上了“哲学”这样有东方味道的名字。 很快,大批想救中国的知识分子去了日本,又把这些封装好的新知识带回国内。你看,汉字一直是两国之间通用的底层代码,支撑了两个文明的现代化。 所以,纠结谁欠谁,完全没抓住重点。要是没有汉字,日语里大量的核心词汇,恐怕连写都写不出来。 汉语真正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所有外来词彻底变成“自家人”,给它们注入全新的生命。拿“经济”这个词来说,它在日本还保留着“经世济民”的古典意味,更偏向治理国家的宏大策略。 可到了现代汉语里,它被彻底重塑,精准地指向研究财富和市场的现代学科。 再看“社会”这个词,在日语里,它更多是指某个具体的团体。而汉语把它的内涵大大拓宽了,用它来指代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宏观结构。 这种强大的改造能力,来自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深厚积累。早在一千多年前,汉语就是这样把佛教的“般若”等概念,熔铸进自身思想体系的。 说“汉语离开日语就无法说话”,这论调其实很脆弱。我们自己的词汇库底子非常厚,古代早就有“格致”对应物理,“化生”探讨化学。 面对今天这个时代,汉语的创造力也一点没停。“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这些词,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既准确又形象。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文化流动的方向早就变了。中国网络上年轻人创造的“YYDS”(永远的神)这类词,也开始传到国外,被外国年轻人挂在嘴边。 在人工智能领域,拼音缩写“GAN”(生成对抗网络)因为技术影响力,已经成了全球研究者的通用术语。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走到世界前沿时,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很自然地就成了世界标准的一部分。 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流动和包容。老是纠结几个词是哪里来的,说到底还是心里不够自信。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自信地用汉语去思考和表达,向世界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
“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
诗词格律大讲
2025-10-05 17:14:0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