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2年到1881年,清政府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国。而这些小孩的平均年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05 18:07:38

从1872年到1881年,清政府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国。而这些小孩的平均年龄仅为12岁。如果按照原计划,他们将会在美国学习生活15年。但是在第9年的时候留学计划突然中断。绝大多数“幼童”被强制召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冲突最早出现在朝廷的辩论之中,有人坚决反对向西方学习,认为这是丧失国本;也有人主张必须派人出国,不然再多洋枪洋炮也造不出来。 就在这样的分歧里,容闳的计划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容闳出生在广东珠海的一个普通商贾家庭,南屏镇毗邻澳门,外来文化早已渗透。 由于家境勉强支撑,他有机会进入教会设立的学堂学习,课程里不只有《三字经》,还有算术、几何、地理和英文。 这样的环境让他在少年时就接触了双重体系,一方面是儒家经典,一方面是西式学科,正是这种背景,让他既能背诵经义,也能用英文朗读课文。 在学堂校长的引荐下,他被安排前往美国继续深造,那一年,他十八岁,背井离乡,踏上了大洋彼岸的道路。 抵达美国后,他被送入预备学校学习语言与基础课程,数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经济与法政,在耶鲁的四年,他不仅完成学业,还结识了一批未来政坛与学界的重要人物。 他从课堂上了解到西方宪政体系、工业制度和法律框架,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改造中国的愿景。 如果按照他在美国获得的身份与人脉,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当地,从事律师或商人工作,未来或许能在美国社会站稳脚跟,过上安稳生活,然而他并未这样做。 1854年,他返回中国,彼时太平军纵横各地,局势混乱,清廷的重心在平叛,对教育与留学无暇顾及。 他只能在洋行、领事馆、官署之间谋生,担任翻译,撰写法律文件,做过顾问,也试着与清廷重臣搭上关系。 他逐渐与曾国藩建立联系,并借机提出培养新式人才的构想,但战事与财政压力让此事迟迟没有下文。 他耐心等待,利用翻译的身份不断接触洋务官员,积累人脉,十八年的辗转,才等来合适的时机。 1870年,天津发生教案,朝廷震动,曾国藩被派往处理此事,容闳随行担任翻译,亲眼见到洋人强硬姿态与交涉细节,曾国藩愈发认识到中外差距。 几番商讨后,他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建立公费留学制度,选派幼童前往美国,学习船政、制造、数理与军事,奏折明确指出,西方强盛根基在于教育,若要富国强兵,必须自孩童培养。 奏折送至京师后,同治帝批下“依议钦此”,清廷随即批准计划,设立留学事务总局,拨款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分四批送出一百二十名幼童,期限十五年。 1872年,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出发,平均年龄十二岁,他们被带到新英格兰,分散寄宿在当地家庭,进入学校学习。 语言是首道难关,但孩子们在一年之内便能与当地同龄人无碍交流,他们写作工整,成绩优异,很快在课堂中脱颖而出。 在美国学校里,他们第一次接触自由讨论与公开演讲,第一次在体育场上与同学并肩,部分学生进入校际联赛,甚至组建棒球队和划船队。 他们逐渐融入校园,也逐渐意识到中外思想的巨大差距,白天学习科学与民主理论,晚上却要在监督局背诵经书、行跪拜礼。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思考开始超越课堂,有人在毕业演讲中谈论国际时事,有人撰文批判鸦片贸易。思想上的独立让监督局感到不安。 按照清廷规定,他们不得剪辫,不得入教,不得入籍,然而部分学生为了方便学习和生活,暗中剪发、走进教堂,引发监督不满,有人因此被提前送回国。 为维持表面秩序,学生们学会了“两面生活”:在学校穿西装、藏起辫发,在管理局则换上传统服饰,矛盾逐渐积累。 第八年,新任监督吴嘉善上任,他态度强硬,认为学生沾染西俗,不可再留,逐一禁止社交活动与体育训练,强化儒家经义。 他上奏朝廷,称幼童“德行未立,志趣外移”,要求尽早召回,以免浪费国帑,容闳急切辩驳,指出学生成绩卓著,正进入大学深造。 李鸿章提出折中方案,允许大学生读完再归,美国方面的校长、政要、作家纷纷联名请愿,盼望延续,但保守派占了上风,朝廷再次批下“依议钦此”。 1881年,大批幼童被强制召回,他们的学业只进行到一半,多年的努力戛然而止,回国后,他们被分配到各类新式机构。 虽然未能完成专业训练,但依旧在铁路、矿业、邮传、教育、外交等领域发挥作用,留美幼童计划被迫中止,让许多人感到惋惜。 美国社会的校长、作家和政要都曾联名请愿,但仍未改变结局,中国社会内部则意见分歧,有人担心文化丧失,有人痛惜大好机会。 容闳本人则深感遗憾,他曾经设想的十五年宏图未能完成,但他种下的种子在之后的留学生潮中延续。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0 阅读:104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