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的照片。此后,中央发布公告,对外宣布:毛主席不再会见外

历史不陌生 2025-10-06 07:35:38

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的照片。此后,中央发布公告,对外宣布:毛主席不再会见外宾…… 1976年春天,北京中南海的空气里,已经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屋外的丁香还在开,但屋里的那位老人,早已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 5月27日那天,毛主席坚持要见一个人,来自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 医生再三劝阻,他挥了挥手,只说了一句:“朋友远道而来,不见,怎么行?” 当布托走进会客室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怔住了。 毛主席坐在轮椅上,身上盖着浅色毛毯,头发稀疏、脸色苍白,嘴角微微颤抖,但眼神仍像往常一样深邃而明亮。 两人交谈的时间不长,翻译记录说,不到半个小时。 但就是这短短半小时,让布托回国后久久不能平静。 他对随行记者说:“他那样的身体状况,却仍在谈世界的和平与人民的幸福,他的意志,比铁还坚。” 那次会见结束后,中央很快下了通知,毛主席今后不再接见外宾,那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外交活动。 那天的会客厅,也成了他一生的最后一场国际会谈。 事实上,当时的毛主席,身体已到了极限。 会见结束后,医生立刻进屋检查,毛主席只是摆摆手,沙哑地说:“不要紧,还撑得住。” 可那一夜,他几乎彻夜未眠,呼吸急促,反复咳嗽。 几天后,云南传来地震的消息。 毛远新来看望他时,本想只提几句轻松的事,却被主席打断: “云南的情况怎样?伤亡多少?人民有饭吃吗?” 毛远新哽咽着汇报灾情,毛主席沉默良久,只叹了一句:“苦的是老百姓啊。” 那一刻,他眼角湿润。 医生在一旁低声提醒他别激动,他笑了笑,声音已经很轻: “我这辈子见得多了,可就是不忍听‘百姓苦’这仨字。” 6月,毛主席又病倒一次,连续几天高烧不退,甚至出现短暂昏迷。 好不容易醒来后,身边的人告诉他朱德病危。 老人愣了很久,喃喃道:“朱毛,本是一体,朱将不存,毛又何附?” 几天后,朱德去世。 秘书发现主席久久凝视着窗外,夕阳照在他脸上,他低声说: “我不是怕死,只是还有太多的放心不下。” 那一刻,他的背影,令人心碎。 为让他安心,侄子毛远新常在床边读些喜讯:“中国的第一艘远洋邮轮下水啦!” “西沙群岛发现了大量文物,证明那里自古属于中国!” 毛主席听得微微点头,嘴唇一动,挤出几个断续的字:“西湖……东湖……怕是去不成了。想……回韶山……” 他一生走南闯北,却最终没能再回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这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9月初,毛主席的病情急转直下。 护士回忆,那几天他几乎不能言语,但仍坚持每天看文件。 9月7日晚,他突然伸手示意要纸笔,颤巍巍写下几笔横线,又摸了摸床头。 秘书愣了几秒,才明白他要看的是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 那一刻,所有人都红了眼眶,连医生都忍不住低声说:“到这地步了,还想着学习,想着世界。” 9月8日,毛主席又要求看文件,那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办公”。 半小时后,他陷入深度昏迷,再也没有醒来。 9月9日凌晨,这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老人,停止了呼吸。 全国上下哭声一片,街头巷尾人们自发点起蜡烛,电台播放着低沉的《江山如此多娇》。 那一刻,整个中国仿佛失去了主心骨。 远在南亚的布托听闻噩耗,深夜召开记者会,哽咽着说: “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一千年也只有一个,他让历史都觉得自己渺小。” 他的悼词,后来被中国媒体全文刊登,那是世界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毛主席离开的那一年,中国的秋天格外寂静。 天安门前的黑纱飘动,人民排起长队,只为看他最后一眼。 有人哭到声音嘶哑,有人轻声念着:“主席,您辛苦了。”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声嘶力竭的宣誓。那一刻,全中国都在默默流泪。 他的一生,像一座山,巍然不动;像一条河,奔腾不息。 他是领袖,也是凡人;他有宏图,也有牵挂。 在生命的尽头,他仍惦记着人民、土地与未来。 这,也许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他从来没把“我”放在第一位。

0 阅读:66
历史不陌生

历史不陌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