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五十年前还能登月,而现在却不搞了? 美国五十年前能登月,现在却不怎么搞了,说白了根本不是技术退步,全是当年冷战那股 “面子较劲” 逼出来的特殊情况,现在没了烧钱的理由,自然就歇菜了。 当年美苏冷战正酣,太空就是最显眼的 “战场”。苏联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又送加加林成了第一个太空人,全世界都盯着呢,美国觉得脸都丢尽了 —— 这可不是简单的科技比拼,是两种制度谁更牛的直接较量。 为了把面子抢回来,美国咬牙启动了阿波罗计划,砸钱跟泼水似的没含糊。整个计划前后花了 250 亿美元,放到现在得值几千亿,巅峰那几年,每年投入的钱能占到美国 GDP 的 0.5%,相当于把全国好几分之一的财力都往太空里扔,啥科学回报、成本核算根本顾不上,先把人送上月球压过苏联再说。 那时候的登月技术,说穿了就是 “为了成功不管代价” 的应急产物。就说那土星五号火箭,推力是真猛,但为了赶工期,很多技术都是 “特供款”,造一枚拆一套模具,总共就造了 13 枚,用完就没了后续。 后来冷战缓和,这烧钱的大家伙没用了,生产线直接拆了,图纸都丢了大半。 现在再想造,别说重新建生产线得花几百亿,当年的技术团队早散了,光找人复原技术就得折腾好几年,压根不划算。而且当年登月带回来的月岩,看着新鲜,真搞科研发现价值没想象中那么大,核心还是靠电视直播登月画面刷存在感,本质就是场 “全球太空秀”。 冷战一结束,苏联没了,美国这股 “争面子” 的劲儿瞬间泄了。国会一看阿波罗计划光烧钱没实际回报,立马就把预算砍得只剩零头。现在 NASA 的年度预算占美国 GDP 还不到 0.1%,连当年的五分之一都不够,这点钱维持近地轨道探测都紧巴巴,哪儿够支撑登月这种大工程? 别说美国国内一堆糟心事,通胀、债务、基建老化,老百姓早不乐意让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月球 “踩脚印” 了,比起登月,大家更想让钱花在看病、修路这些实在事儿上。 再说现在的太空玩法也变了。 当年是国家单打独斗拼国力,现在商业航天起来了,SpaceX 这些私企把火箭成本砍了一大半,NASA 早从 “运动员” 变成了 “裁判员”,直接找私企合作搞运载工具,自己专心做火星探测、深空科学这些更有价值的研究。 真要重返月球,也是拉着私企分摊成本,可这跟当年举全国之力砸钱的架势完全不是一回事 —— 没有了冷战的紧迫感,没人愿意当 “冤大头” 砸几千亿只为重复五十年前的动作。 所以根本不是美国现在登不了月,是当年的登月本就是特殊时期的 “面子工程”,烧钱烧得值当是因为有冷战的政治回报。 现在没了这个前提,花几千亿去月球转一圈,既没政治面子可挣,又没多大实际好处,换谁也不会干。这就跟当年为了攀比买奢侈品,后来冷静了觉得不值一个道理,不是买不起,是没必要了。你们说,这事儿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
【2评论】【3点赞】
道友
以前好莱坞大导演都还在,现在都是小导演,格局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