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谁家没有50万!平均家庭资产都300万,”中国经济学家陈浩,曾直言不讳的表示中国其实没那么穷,几乎人人手里都有至少50万的。 经济学家陈浩的一番言论,恰似一颗石子投入静谧湖面。瞬间,涟漪泛起,在原本平静的舆论场中激起层层波澜,引发众人关注与思索。 他声称,中国家庭平均资产达300万之巨,且普遍手中持有50万现金。这一言论展现出对当下家庭财富状况的一种认知描述。 这数字听着真提气,可现实中,大家摸摸口袋,感觉活在另一个世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字真假问题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宏大统计和个体感受之间那道深深的裂痕,一个由“数字财富”堆砌出的幻象。 首先,那个“平均300万”是怎么来的?这其实是个统计学上的小魔术。只要有几个巨富家庭的资产高得离谱,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的数字给“平均”上去。结果就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资产,别说300万了,连个零头都未必够得上。这个数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再拆开看这笔“资产”的构成,问题就更大了。很多家庭最大的一笔资产,就是他们住的那套房子。这套房子在账面上可能价值不菲,但它是家,是唯一的住所,你总不能把它卖了换成现金去生活吧?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这居高不下的房价背后,购房者往往还背负着数额庞大的银行贷款,如巨石压身,令人举步维艰。算下来,不少家庭的净资产甚至是负数,哪来的财富,分明是“负”翁。 至于那“人人都有的50万”,就更像个玩笑了。央行数据清晰明了地揭示,能够轻而易举拿出50万存款的家庭占比极低,甚至不足0.37%。 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当下多数家庭的资金储备现状。换句话说,一千个家庭里,能做到这一点的还不到四个。 对普通人而言,所谓的50万,更可能指的是银行愿意批给你的贷款额度,那不是你的钱,那是你的债。 在这一系列光鲜亮丽数字的背后,隐匿着无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于艰难中负重前行,以坚韧之姿撑起生活的一片天。房贷、车贷,还有孩子的教育开销,像一台台抽水机,系统性地吸干了每个月的工资。 很多家庭的财务状况极其脆弱,几乎存不下什么钱。我们常常感觉,收入增长的速度,永远也追不上房价、物价和各种生活成本上涨的脚步。 在大城市里,一个月薪一万的人听起来不错,但除去房租、通勤和基本生活开销,月底能剩下的寥寥无几。这种经济压力于代际之间悄然传递,如潺潺溪流,虽不汹涌,却绵绵不绝,在岁月流转中,于家庭的代际更迭里,持续施加着无形的影响。 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成家成本,感觉储蓄成了遥不可及的梦。而他们的父辈,辛苦一辈子攒下的积蓄,也可能因为子女买房或一场婚礼就瞬间清零。 陈浩的言论,其实无意中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仿佛生活在两个互不相干的平行世界。经济学家们习惯从宏观数据和自己所处的高净值圈层出发,他们的世界里,财富增长靠的是投资和资本运作。 而对工薪阶层来说,财富只能靠劳动收入一点点积攒。截然不同的两种逻辑,势必会催生出对金钱判若云泥的认知。这差异犹如天堑鸿沟,凸显出思维方式对观念塑造的深刻影响。 这种认知上的鸿沟,很容易引发公众的普遍反感,也让社会撕裂感加剧。如果政策的制定者也脱离了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困境,那么不平等只会进一步被固化。说到底,陈浩的言论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折射出的问题。 信息来源:《电商》杂志社报道
已经走主升浪的固态电池,你手里有吗?恩捷股份(隔膜龙头)国轩高科(pack技术
【4评论】【40点赞】
国江
这个专家说的没毛病呀,按一家三口计算,六个肾一个十万,每家起码保底五十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