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

混沌于浮云 2025-10-06 13:49:39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祝学军1962年12月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对机械感兴趣,常拆卸钟表收音机等部件。1970年代随父母迁居农村,学校条件差,她借旧书自学数学物理,晚上用煤油灯演算习题。高中成绩突出,老师建议报考理工科专业。 1980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在校期间翻阅专业书籍,标注重点。课堂上提问弹道计算,获得教授认可。大学四年参与实验项目,操作模拟设备调整参数。1984年毕业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火箭总体设计。每天早起到实验室操作仪器,记录风洞测试结果。 1987年硕士毕业留院工作,参与地地战术导弹项目。在办公室查看图纸,比划外形曲线。团队讨论中提出改进建议,同事围拢倾听。连续加班计算弹道方程。从助理工程师升至设计师,负责电气系统软件。测试现场指挥连接线路,确保信号传输。先后参与三代导弹设计,积累经验推动技术迭代。 她长期从事固体地地战术导弹研究,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作为型号系列总设计师,领导多项重点项目。她的工作推动中国导弹从传统弹道向高超音速转型。2011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国家科技政策讨论。她的贡献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包括国防科技进步奖。 1987年,东风-17研发初期,导弹飞行数据示外部干扰频繁,雷达锁定暴露轨迹。团队会议中建议加装反电子装置,大家记录方案。祝学军提出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的想法,团队表示怀疑。现存条件有限,美国技术也未成熟。 她结合钱学森弹道理论与乘波体概念,减少雷达反射。领导团队修改外形二十多版。夜间机床操作调整弧度0.5度,测试后反射面积降三成。材料关卡难,尝试十七八种复合材料,涂层高温熔化。从航天飞机隔热瓦借鉴,加入陶瓷颗粒,新材料耐热偏转雷达波。 气动布局创新让导弹高速飞行如水面漂移,节省燃料难捕捉。国防科工局报告提到这种设计提升突防能力。团队用计算尺图纸协作,调整参数确保轨迹变幻。她的坚持推动项目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隐身,奠定东风-17基础。 研发过程注重实测验证,每次调整后风洞实验确认效果。导弹外形优化减少阻力,提高机动性。材料迭代解决大气摩擦高温问题,确保结构完整。乘波体应用让导弹末段速度达10马赫,轨迹难预测。团队协作攻克多项难题,推动中国高超音速技术领先。 1999年,美国关岛部署新雷达,中国东风-17实弹测试启动。南海观测船布阵,导弹升空轨迹弯曲,速度达10马赫,雷达信号中断。突防能力提升二十倍,数据传输回总部。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17方阵通过天安门,外国武官观察乘波体弹头。导弹轨迹变幻难以预测。她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导弹研究。报告厅走上讲台比划技术要点。 2024年珠海航展,新导弹展示分身技术,源自她团队早期设计。导弹家族壮大,她从事高超音速项目,推动国防科技前进。她的贡献改写规则,让中国在该领域领先。 东风-17作为首款实战部署高超音速滑翔导弹,射程1800至2500公里,固体燃料机动发射。DF-ZF滑翔体速度马赫5至10,机动性强避开防御。她的工作确保导弹常规核两用,提升战略威慑。

0 阅读:155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