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越打越精神了!俄罗斯新型武器真是越打越多了,俄军新一代苏-75隐身战机,首次公开亮相。苏-75战机是俄罗斯新型单发低可探测多用途战斗机。 就说苏-75这“新家伙”的硬底子吧,作为单发低可探测战机,它走的是“性价比路线”,但性能一点不含糊。 按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披露的数据,苏-75雷达反射面积(RCS)能压到0.01平方米,跟美军F-35不相上下,搭载的“雪豹”-E改进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40公里,能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打击6个,比早期苏-57的雷达还强15%。 更关键的是它的成本,单架约3000万美元,还不到F-35(8000万美元)的一半,这意味着俄罗斯能批量造。 2024年俄罗斯军工产值已涨27%,坦克产量从2022年的1500辆飙到3200辆,导弹产量翻番,现在再加个苏-75的生产线,完全撑得住。 但苏-75的亮相也不是“凭空冒出来”,而是战争倒逼的“精准补位”。之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缺的就是低成本隐身战机,用来执行侦察、精确打击任务,避免苏-57这种重型机“浪费在小目标上”。 苏-75能挂4枚R-77M中距空空导弹(射程160公里),还能装Kh-59MK2巡航导弹(射程550公里),既能打空中目标,又能炸地面据点,正好契合战场需求。 2025年3月俄军在赫尔松方向的试探性打击中,就用苏-75的模拟模型测试了乌军防空反应,结果乌军的“IRIS-T”防空系统根本没捕捉到信号。 这波“虚实结合”直接让西方情报部门慌了——北约内部报告里写“苏-75若量产,将打破东欧空中力量平衡”。 更打脸的是西方对俄罗斯军工的“制裁幻想”,之前美欧喊着“断供芯片、零部件”,想卡俄罗斯脖子,结果人家转头就打通了“替代供应链”。 苏-75的航电系统用的是俄罗斯国产“金星”-95发动机控制单元,替代了之前从欧洲进口的部件。 雷达芯片靠伊朗提供的代工服务,再加上中国的稀土材料(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稀土量2024年涨40%),硬是把“卡脖子”的地方全补上了。 反观西方,给乌克兰的F-16交付都拖了半年,还缺备件,美军自己的F-35因为发动机缺陷停飞了12%,对比之下,俄罗斯军工这“战时产能”简直像开了挂。 苏-75的“单发设计”也藏着巧思,不像苏-57是双发重型机,它更灵活、更省油,航程却能到3000公里,加副油箱能奔4500公里,从俄罗斯本土起飞能覆盖整个东欧。 而且它的维护成本低,前线机场就能修,不像F-35得靠专业维修站,这对打持久战的俄军来说太重要了。 2024年俄军在扎波罗热前线的维修班组,用简易设备就能给苏-35换发动机,现在苏-75来了,维护难度更低,等于给前线加了“移动空中火力点”。 但俄罗斯这“越打越精神”的背后,是军工体系的“战时激活”。 2023年俄罗斯把军工企业的工作时间改成“三班倒”,还免征了军工企业的增值税,光乌拉尔机车车辆厂就扩招了1.2万名工人,坦克生产线从1条增到3条。 苏-75的研发也提速了,原本计划2026年亮相,结果提前一年就公开,就是因为战场需要——俄军总参谋部2024年的报告里提过,“急需低成本隐身战机应对北约的空中侦察”,现在苏-75一出来,正好填上这个坑。 西方现在怕是得重新算“对俄威慑账”了,之前觉得俄罗斯只有苏-57撑场面,数量还少(估计不到20架)。 现在苏-75一量产,按俄罗斯军工的速度,2026年就能造50架,2030年突破200架,到时候东欧上空的隐身机数量就得“反超”北约。 更别说苏-75还能出口,伊朗、委内瑞拉早盯着呢,一旦卖出去,西方的“隐身机优势”就更没了。 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最近在听证会上说“苏-75的出现,让我们的空中优势至少缩减了30%”,这话听着是抱怨,实则是认怂。
俄罗斯越打越精神了!俄罗斯新型武器真是越打越多了,俄军新一代苏-75隐身战机,首
建程
2025-10-06 17:29:38
0
阅读:78
一隅之光
没有我国的五代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