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说到底,这就是中国的顶级阳谋罢了,反正气象气球放出去本身就是一次性的东西,那不如就趁机试探一下你家战斗机到底能打多高。 要知道这种高空气象气球本身技术门槛不高,咱们早就玩得很熟了,2018 年上海放的 “超级气球” 都能精准控制在 1200 米高度稳定观测,更别说这种能飘到三万米的型号,真要往高处飞,再升个一万米完全不是问题。 但那样就达不到试探的目的了,毕竟咱们要的不是让气球安全飘过去,而是要看美军所谓的 “空中优势” 到底有多少水分。 当时那气球的飞行高度卡在了 3.3 万米左右,这个数字选得太有讲究了。美军对外一直吹 F-22 是 “空中霸主”,升限能接近 20 公里,可那都是不带武器的测试数据,真挂上导弹执行任务,实用升限立马跌到 1.8 万米,连气球高度的一半都到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用的 AIM-9X “响尾蛇” 导弹,标称射程能到 35 公里出头,可这是低空平飞的理想数据,到了高空稀薄大气里,导弹发动机得克服引力往上冲,推力直线下降,燃料消耗还特别快,实际有效射程得打个大折扣,想够到 3 万米以上的目标简直是强人所难。 这就等于把目标摆在了 “看得见却打不着” 的位置,逼着美军必须硬着头皮上,正好把他们的真实战力给逼出来。 美军一开始确实骑虎难下,北美防空司令部早就发现了气球,也测明了高度,知道 F-22 够不着,只能先派战机抵近侦察,还对外说 “气球无害” 试图圆场。可架不住国内政治炒作,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下令击落,这一动手就把底裤都露出来了。 执行任务的 F-22 得先盘旋加速,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勉强爬高,生怕发动机在高空缺氧熄火,就这还得凑到最近距离开火。 有消息说前两枚导弹直接打了水漂,第三枚才勉强命中,而 F-22 因为过度仰射差点失控坠毁,属实有点狼狈,这哪是 “霸主” 该有的样子,分明是被架在火上烤的无奈之举。 更妙的是,为了打这么个民用气球,美军几乎动用了半套防空体系。除了主角 F-22,还从别的基地调了两架 F-15C 当备份,怕战机没油特意安排了 KC-135R 加油机待命,天上飘着 RC-135U 侦察机盯着气球动向,击落之后又派 P-8A 巡逻机去捞残骸,整套流程动用了六七种机型。 这么大的阵仗,等于把自己的防空响应时间、战机部署规律、雷达开机频率全暴露了,咱们的海上监听系统正好趁机把这些电子信号全录了下来,等于美军亲手把情报送上门来。要知道平时想摸清楚这些数据,可比登天还难,现在一个气球就全搞定了,这笔买卖简直太划算。 对比一下咱们 2019 年的操作,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当时有个外国侦察气球闯入领空,歼 - 10C 战机升空后 30 秒就用霹雳 - 10 导弹给击落了,流程简单果断,压根没费这么大劲。 这说明咱们对高空气球的拦截早就轻车熟路,更清楚这种目标在什么高度能最大限度试探对手。美军那边却闹得手忙脚乱,一会儿说气球高度 4.8 万米,一会儿又说降到 2 万米才敢动手,前后矛盾的说法本身就暴露了他们对高空目标的拦截能力存在巨大短板。 再说那导弹,美军吹 AIM-9X 是 “世界最先进”,能追踪红外信号,可气球又没有发动机喷口的高温,只能靠太阳照射的微弱温差锁定,这本身就超出了它的设计用途。 最后还是靠近炸引信引爆战斗部,用破片打穿气球囊体才成功,说白了就是 “碰运气”。一枚导弹造价 38 万美元,打一个成本可能还不到一万美元的民用气球,不仅没显出威风,反而让人看出 “杀鸡用牛刀还差点切到手” 的窘迫,所谓的 “射程优势” 在真实战场环境下根本经不起考验。 最关键的是,这气球本身就是一次性的科研设备,就算被击落也没什么损失,反而能通过美军的反应摸清他们的防空底牌:F-22 的实际作战升限、导弹在高空的真实性能、防空系统对低速目标的识别漏洞,甚至能看出美军内部的指挥协调效率和政治对军事决策的干扰。这些情报的价值,可比一个气球珍贵多了。 美军以为击落气球能挽回面子,殊不知从气球卡在 3.3 万米高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掉进了这个 “阳谋” 的圈套里,不管打还是不打,都得把真实战力暴露出来,这才是最妙的地方。 毕竟用一个民用气球换对手全套防空战力的情报,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换谁都愿意做。
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
康安说历史
2025-10-06 17:46:2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