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对华态度的 180 度转变,核心触发点是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的一句话。 黄溪连大使在菲履职六年,始终深耕中菲民生合作,而 2024 年初菲律宾跟着美国在南海频繁动作,让两国合作一度停滞,直到大使的关键表态,才让局势出现转折。 2021 年至 2023 年的三年间,中菲民生合作已打下坚实基础。 碧瑶 - 达古潘公路改造项目于 2021 年启动,此前这条路坑洼泥泞,雨天积水能淹至膝盖,农民运蔬菜到港口需颠簸 5 小时,损耗率高达 35%。 中国企业全程参与设计施工,2023 年通车后车程缩至 2 小时,损耗率降至 15%,当地农民年均收入增加 2.3 万比索,这条路被民众称为 “中国友好路”。 同期完工的棉兰老岛灌溉工程,修建 120 公里水渠,使水稻亩产从 300 公斤提升至 550 公斤,2023 年该地区大米自给率达 60%。 教育领域,四所菲律宾大学的孔子学院纳入学分体系,培养出的本土汉语教师已覆盖 200 多所中小学。 2024 年初,菲律宾政策转向引发连锁反应。 1 月,菲方暂停中菲农产品检疫合作,还允许美军扩建军事基地。 代价很快显现,中国暂停进口菲香蕉后,棉兰老岛蕉农损失惨重,2024 年菲律宾香蕉对华出口份额从往年的 42% 暴跌至 18%,马尼拉港堆积 3000 吨烂香蕉,直接损失达 8.7 亿美元。 2024 年 9 月,黄溪连大使在菲中商会晚宴的发言成为转折点。 他说:“南海的浪头冲不垮老百姓的米袋子,合作的船才能载着大家赚真金白银。” 当时菲律宾通胀率已升至 8.5%,小马科斯政府支持率因民生问题跌至 39%,这句话精准戳中菲方痛点。 发言次日,马尼拉商会会长带着 20 多位企业家赴总统府请愿,直言 “再跟中国闹,制造业、农业生意全得黄”。 菲椰子油出口商协会也紧急致函外交部,其 30% 的出口份额依赖中国市场,合作暂停后已有 12 家企业濒临倒闭。 2024 年 10 月起,菲律宾转向动作密集落地。 当月,中菲重启搁置 18 个月的南海联合油气开发谈判,合作区域从礼乐滩扩大到巴拉望岛附近,菲方主动提出由中企主导钻井平台建设。 11 月,两国签署 50 万吨大米进口协议,中国同步承诺援建 3 个大米储备库,解决应急储存难题。 菲农业部数据显示,协议落地后,马尼拉大米零售价单月回落 15%。 同年 12 月,菲海岸警卫队与中国海警开通 “渔业合作热线”,此前常扣中国渔船的菲海警,开始协助驱离非法作业的越南船只。 2025 年,合作势头持续深化。 1 月 16 日,中菲在厦门举行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十次会议,明确同意加强海警、海洋环保等务实合作。 美菲联合巡航频次从每月两次减至两月一次,巡航路线也远离中国岛礁至公海区域。 对比之下,美国承诺的 5 个军事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截至 2025 年 6 月仅 1 个完成场地平整,而中国援建的 20 所 “中菲友好学校” 已有 15 所投入使用。 10 万菲律宾人通过中企渠道获得在华就业机会,月薪是其本土收入的 3 倍。 菲律宾的转变,本质是看清了务实合作的价值。 美国提供的军援无法填补民生缺口,2024 年 1.2 亿美元军援仅为香蕉产业损失的七分之一。 而中国的合作直击民众需求:公路缩短运输时间,灌溉提升粮食产量,学校解决教育问题,就业增加收入。 黄溪连大使的一句话之所以能撬动局势,正是因为它呼应了菲律宾的核心诉求,对普通民众而言,餐桌上的大米、口袋里的收入,远比政治口号更重要。 信源:反转剧情!菲律宾对华态度180度大转弯,解放军强势“亮剑”!——万视观察
菲律宾防长布劳纳对又中国提劲了中国还在过双节,到处红旗飘飘,喜气洋洋。10月
【29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