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一名流浪汉因居无定所,被警察送进收容所,当流浪汉填写自己的信息时,警察看

春秋说史 2025-10-06 20:43:41

北京街头一名流浪汉因居无定所,被警察送进收容所,当流浪汉填写自己的信息时,警察看到表上的名字后瞬间呆住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杞县王耀军吗?” “我本杞人客,飘零到帝京。墙为纸作砚,笔是寸心明。” 1992 年的北京收容所里,一个衣衫破旧的男人写下这首诗后,原本严肃的警察竟红了眼眶。 这个因没办暂住证被抓的流浪汉,不是别人,正是在河南家喻户晓的 “墙上诗人” 王耀军。 那一年,57 岁的王耀军还在街头流浪,他揣着一支笔、半块墨,靠在墙上写诗、帮人写条幅谋生。 可在那个需要暂住证的年代,没有合法证件的他,很快被带到了收容所。 填写个人信息时,警察瞥见 “王耀军” 三个字,突然愣了:“你就是河南那个写墙诗的‘乐天杞人’?” 半信半疑间,警察让他即兴作诗。王耀军没犹豫,接过纸笔就写下一首向往自由的诗,字里行间满是漂泊的辛酸,却又藏着不屈的倔强。 警察们捧着诗反复读,被这底层文人的才学与风骨彻底折服。最后不仅没让他受收容之苦,还凑了路费、塞了新笔墨,送他出了门。 这场 “因诗获释” 的奇遇,只是王耀军坎坷一生的缩影。 1945 年,他出生在河南杞县的贫困农家,成绩再好也没圆大学梦;初中毕业后,身体不好又遇家庭变故,只能早早谋生。 70 年代没选上毛主席著作辅导员,他干脆背着笔墨走天下,把大半个中国的墙当成 “纸”,写下一首首接地气的诗。 “拾柴不怕山高险,只为家中有老娘”“甘罗十二为秦相,我到花甲尚飘零”,他的诗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生活的烟火气,写拾柴的辛苦,写对英雄的敬仰,写漂泊的无奈,也写对生活的热爱。 河南的屋山、土墙、桥洞,到处都是他的 “诗集”,当地人都喊他 “墙上诗人”。 哪怕日子再难,他也没放下笔。饿了就啃口干粮,累了就蜷在墙角,只要有墙、有墨,就能写得忘乎所以。 有人劝他找个安稳活计,他却说:“诗就是我的魂,没了诗,我就成了空壳子。” 2012 年,67 岁的王耀军因病去世。可他的诗没消失,乡亲们集资建了 “王耀军诗园”,把他的作品刻在石碑上;媒体报道他的故事后,无数人被这个 “把苦难写成诗” 的老人打动。 有人说:“他一辈子没享过福,却用诗给了很多人力量。” 如今再读王耀军的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在困境里向阳而生的力量。他没上过大学,没当过名人,却用一支笔、一堵墙,把平凡的人生写成了传奇。 或许就像他在诗里写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的生命虽如尘埃,精神却早已像大鹏般,飞过了世俗的高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3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