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迟迟不接比特币,美国还能撑多久?这么说吧,要是我们不接盘,比特币的市价还有得升,可一旦我们接盘,比特币就会立马暴跌! 中国对比特币的态度其实很明确。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早在2021年就发布过联合公告,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提供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服务。 并非中国不识比特币之潜力,实则中国洞悉,比特币“去中心化”之本质,若任其肆意发展,极有可能对国家主权货币体系构成威胁。 而美国的态度则截然不同,美联储虽然屡次发出“比特币风险高”的提醒,但在整体监管框架上却一直保持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策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成为比特币交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连美股上市公司都开始将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 这里就有一个微妙的问题了。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美国机构的持续买入,包括不少对冲基金和大型企业。 这种投入本身就制造了一种“美联储不会让比特币崩盘”的市场情绪。但我们都知道,只要涉及金融市场,情绪最容易被反噬。 一旦某个关键变量发生变化,比如美国政府出台更强硬的监管政策,或者某家大型持币企业突然清仓抛售,那比特币的价格就可能从山顶直坠谷底。 中国如果此时选择入场,哪怕是象征性地开一点口子,市场可能会误读为“新一轮牛市要来了”,价格继续飙升。但问题是,这种上涨并不健康,没有真实需求和使用场景支撑,泡沫很快就会被戳破。 中国迟迟不接盘,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保护市场的理性。这不是保守,而是谨慎。比特币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全球认知游戏,谁信它值钱它就值钱。 可一旦主导者的信心动摇,所有人就会争先恐后地逃离。而中国的体量摆在那里,一旦政策转向,全球市场的预期就会立即发生剧烈变化。 所以说中国不接盘,其实是对这个市场的一种理性观察,而不是简单地不看好。反观美国,它的金融市场更看重创新和自由,但这种自由背后,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最近几年,美国多次出现加密货币交易所暴雷事件,投资者资产一夜之间归零。这不仅暴露了监管缺位的问题,也说明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等于去风险化。而这种风险,一旦变成系统性问题,就不是靠几条监管新规能解决的。 从更大的格局看,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资产,它已经演变成一种金融工具甚至是某种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美国通过控制比特币的市场话语权,实质上延伸了它在金融领域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延伸,本质上是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不依赖国家信用的新型金融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逻辑就是:只要你们信我,我就能继续当主角。 但问题是,这种信任是建立在货币泛信仰的基础之上,一旦出现重大信心危机,那整个体系就会失衡。 中国的策略则是另辟蹊径,不参与这场比特币的信仰建设,而是选择推动自己的数字人民币。 这种选择看上去保守,但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有监管、有信用背书、可控可测的数字货币生态。 这种生态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政策可控性高,风险暴露点清晰,不容易被境外资本操纵。长期来看,这种体系的稳定性远远高于比特币这种“自由市场”的极端产物。 中国迟迟不接盘,表面上看是错失良机,实质上却是稳中求进的策略选择。这种选择也许短期内不能带来比特币暴涨的红利,但从长期看,却避免了卷入一个极可能随时爆炸的金融黑洞。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特币其实永远也挖不完,比特币总量是2100万枚,代码里都写死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