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又气愤:“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 2023年台儿庄古城的研学活动中,10岁的小男孩指着弹孔墙上一道深痕问:“爷爷,这是刀砍的还是枪打的?” 87岁的刘广顺蹲下身,枯瘦的手指抚过墙面,突然红了眼:“这是当年陈队长用大刀劈的,他砍倒三个鬼子,自己也没站起来。” 老人怀里揣着的牛皮本,记着1938年那场战役里132个日军无头尸体背后,更鲜为人知的生死细节。 这本日记是刘广顺当年作为通信兵时写的。 1938年3月,他跟着莫德宏师长的部队刚到台儿庄,就撞见日军板垣师团的坦克碾过麦田。 “钢军”的嚣张气焰随处可见,营地外飘着的太阳旗上,还写着“八小时占济南”的狂言。莫德宏当天就把部队拆成小队,刘广顺跟着陈老根的敢死队,负责传递联络信号。 第一次偷袭是在清真寺后的小巷。陈老根带着57个队员,每人腰缠6颗手榴弹,手里的大刀磨得发亮。 出发前,有新兵发抖,陈老根把自己的馒头塞过去:“别怕,死了咱也拉个鬼子垫背。”刘广顺躲在墙后,看着队员们像影子一样摸进日军营地,很快就听见枪声和惨叫声。 等他冲进去时,看见陈老根正用大刀劈向日军机枪手,刀刃都卷了,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流血。 日军的反扑来得又快又狠。4月初,他们集中兵力攻打城北观音庙,寺里的中国士兵弹药很快耗尽。 刘广顺在日记里写:“砖石当武器,尸体堆成墙,炊事班的老赵抱着炸药包就往鬼子堆里冲。” 那场仗打了两天两夜,等桂军终于夺回寺庙,清理战场时发现132具日军尸体。为了震慑敌人,士兵们把尸体扒光排列整齐,砍下头颅挂在城墙。 刘广顺记得,当时有个年轻士兵边砍边哭:“俺哥就是被鬼子砍了头,今天要他们偿命!” 日军指挥官看到这场景时,腿都软了,后来在战报里写“中国军队凶狠异常”。 可他们不知道,那些“凶狠”的士兵,前一天还在分吃最后半袋米。刘广顺在日记里记着,陈老根临死前,把藏在怀里的家书塞给他:“帮俺寄回家,就说俺没给中国人丢脸。” 那封信上,陈老根的妻子还在盼着他打完仗回家种庄稼。 战役结束后,刘广顺跟着部队转战徐州,后来在一次突围中被炮弹炸伤,退伍回了老家。他把日记藏在房梁上,这一藏就是几十年。 2010年,台儿庄纪念馆征集文物,他才把日记捐出来,只是每次说起陈老根,还是忍不住掉眼泪。 如今,刘广顺住在台儿庄附近的养老院,每天都会去纪念馆看看。 有时候遇到研学的孩子,他就拿出复刻的日记,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 他总说:“不是我们狠,是鬼子逼得没办法。那些牺牲的战友,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国家太平。” 纪念馆里,陈老根的大刀放在展柜里,旁边就是刘广顺的日记,游客们驻足观看时,总能听见老人沙哑的声音在讲述:“1938年春天,我们在这里,把鬼子的嚣张气焰,全给打下去了。” 弹孔墙依旧矗立在古城里,墙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成了鲜活的教材。 刘广顺的日记被整理成册,放在纪念馆的显眼位置,扉页上写着他常说的一句话:“记住过去,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不让英雄白流血。” 每年清明,都有游客带着鲜花来看望这些“看不见的英雄”,而刘广顺会坐在轮椅上,在纪念馆前待上一整天,仿佛还在等当年那些战友,跟他说一句“仗打赢了,我们回家”。 官方信源: 人民网《台儿庄抗日大战》 央视网《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大众日报《台儿庄:一寸山河一寸血》 《德重恩弘的抗日英雄莫德宏》 抗日战争纪念网
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
悠然话史
2025-10-06 23:33:07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