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炊事班长正为后勤忙得焦头烂额,他看见一个老兵正和战士们聊天,便气冲冲地对他喊道:“那个吹牛的,过来帮我烧火!” 这个老兵,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 他听到喊声,没有一丝不悦,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笑着应道:“好嘞,这就来!” 当时的红军队伍里,没人能从外表认出这是总司令。 长征的艰苦磨掉了所有人的棱角,从将领到士兵,都穿着打满补丁的旧军装,面容同样被风霜和饥饿刻上了印记。 朱德更是如此,他从不把自己看作特殊人物,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伤兵营,也时常出现在后勤队伍里。 那天,他看到几个稚气未脱的小战士士气有些低落,便坐下来,给他们讲起了南昌起义时的战斗故事。 这些大多十几岁的年轻战士,从未经历过那样的大场面,听得入了迷,渐渐地,围过来的战士越来越多。 这一幕,在炊事班长眼里,就成了“聚众闲聊”。 后勤的担子重如山,每一份口粮,每一锅热水,都关系着部队的战斗力。班长心急如焚,自然看不得半点清闲。 朱德走到灶台前,没有半句解释,挽起袖子就开始干活。 他添柴、拉风箱、观察火候,动作一气呵成,比很多老炊事员还要熟练。 熊熊的火焰映着他黝黑的脸庞,班长的怒气也消了大半,语气缓和下来:“老同志,手艺不错嘛,是哪个连队的?以后少吹牛,多干点实事。” 就在这时,朱德的警卫员匆匆赶来,看到总司令正满头大汗地烧火,顿时又急又气,对着周围大声问道:“是谁这么大胆,敢让朱总司令来烧火?” “朱总司令?”炊事班长当场愣住了,手里的勺子差点掉在地上,冷汗瞬间就冒了出来。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被自己当成“壮丁”呼来喝去的老兵,竟是统领千军万马的总司令。 他慌忙上前,语无伦次地想要道歉。 朱德却摆了摆手,扶住他,真诚地说道:“这没什么,在革命的队伍里,没有总司令,只有分工不同的战士。” 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并非偶然,而是朱德一生的写照。他始终认为,官兵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分工,而非等级。 这份“兵”的底色,他保持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有同志开玩笑说他“太抠门”,他却笑着回答:“我们革命的气势,可不是靠新衣服穿出来的。” 正是这种官兵一体、同甘共苦的精神,才锻造出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消息源自:《“朱德之德”系列报道》 2021-07-09 七一网】
长征途中,炊事班长正为后勤忙得焦头烂额,他看见一个老兵正和战士们聊天,便气冲冲地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07 07:33:12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