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装甲车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凭,成了装甲团里“喂猪的”炊事员…… 莱西麦田地旁边,18岁的赵宗刚攥着入伍通知书往县城跑。 他要去当坦克兵,驰骋疆场。 可等他穿上军装,才发现自己和期待的完全不同。 然而,谁能想到,37年后,这个新兵会变成全军闻名的人物? 赵宗刚刚入伍时,他满脑子都是坦克,可初中毕业的文凭、部队“先补后勤”的安排,把他推到了炊事班。 起初他烧菜总出错,战友背后笑他“连饭都做不好,还想开坦克”。 班长却拍着他肩膀说:“后勤也是战斗力,战士吃不好,哪有力气扛枪?” 他把班长的话记在心里,每天早半小时起来熬小米粥,晚半小时收拾灶台,跟着老师傅学颠勺、调火候。 没多久,战友们端着碗说:“老赵的菜,比家里妈做的还香。” 真正的转折,是一次演习的“窝囊”。 那年秋天,赵宗刚跟着坦克分队演练,开的坦克突然“趴窝”,被“敌人”俘虏。 看着战友们皱着眉收拾装备:“真上了战场,我就是误事的罪人!” 当晚他找连长:“我要去修理连,把所有坦克都修好!” 修理连的门,没那么好进。 满墙的维修手册、师傅嘴里“变速箱差速器”“液压泵压力”,对初中毕业的他来说,像天书。 可他有的是笨办法。 每天凌晨4点起来背零件型号,晚上打着手电筒啃《坦克维修基础》。 坦克上千个零部件的位置、参数,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 连里的报废坦克,他蹲在旁边拆了三天三夜,最后居然把这台“废铁”修好了! 而他“铁甲神医”的名号,是修出来的。 “铁甲-97”演练前,团里3台坦克发动机突然罢工,眼看要耽误任务。 赵宗刚熬了3天,只睡6小时,拆发动机、换活塞、调气门,最后在演练前把3台车全修好。 2009年国庆阅兵,他留守团里带徒弟。 徒弟范德奎遇到难题,一辆装甲车发动机到2000转就不稳。 他着急的给赵宗刚打电话,赵宗刚想了想说:“把话筒贴在发动机上,听声音。” 范德奎照做,赵宗刚听了两秒说:“喷油嘴小弹簧松了,紧一紧就行。” 一试,果然对了。 后来部队列装信息化装备,他又“钻”上了。 不懂组网技术,他休假去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找专家,去了3次才吃透原理。 新装备到了,他第一个学会操作、维修,又成了“全能信息尖兵”。 高原练兵时,有人说“坦克到高原肯定趴窝”,他跟着车队爬海拔,每升1000米就调一次发动机供油角。 知道高原水沸点低,冷却液易气化,他用高压锅原理做了个检压仪。 最后,部队到了练兵点,坦克没出一次故障。 当地大校高工握着他的手说:“你不是‘神医’,是把装备摸透的‘兵王’!” 他从来没想过“出名”。 但他一共拿了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2项技术成果解决了装备难题,排除故障3000多个,省了近500万经费。 别人问起,他只笑:“我就是个修坦克的,能帮部队解决问题,比啥都强。” 去年,有人问赵宗刚:“您后悔当初当炊事员吗?” 他蹲在一辆坦克旁边:“哪有什么后悔?炊事班教会我踏实,修理连教会我钻研。我这辈子,就干了件事,把坦克修好,把部队的事做好。” 37年,他从“喂猪的”变成“铁甲神医”,从新兵变成一级军士长。 肩章上的四道拐,刻着他的坚守。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摸装备、学技术。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把小事做到极致”的笨功夫。 现在的赵宗刚,还是每天泡在车库里,摸坦克的零件,教徒弟修装备。 1986年的那个夏天,他攥着入伍通知书跑向县城。 2023年的这个秋天,他蹲在坦克旁边,看着新兵拧螺丝。 37年过去,不变的是他对坦克的热爱,对部队的忠诚。 向“铁甲神医”致敬,向所有平凡岗位上的英雄致敬! 主要信源:(中新网——一级军士长赵宗刚:没有我修不了的发动机)
实在太夸张了!俄军把一辆坦克魔改成这样,我也是醉了!太疯狂了吧!请看图。俄军
【107评论】【33点赞】
江南风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23
厉害,[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