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的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清明时节,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松柏林间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跪倒在墓碑前,双手紧紧抱住冰冷的石碑,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用尽全身力气喊出那句埋藏心底三十五年的话:"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身旁三十六岁的陶凯眼眶湿润,默默扶住母亲颤抖的肩膀,这场迟到了三十五年的相见,背后是一个女人用大半生兑现的承诺。 时光回溯到1983年春节,湖南衡东县茶旺村张灯结彩,二十出头的李发英披着红盖头,嫁给了从小一起长大的陶荣华,婚礼办得简朴,几张桌子拼在院子里,乡亲们端着碗筷道贺。 新郎穿着军装格外精神,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蜜月的甜蜜还未散去,一纸军令就打破了平静,婚后仅仅二十天,陶荣华接到归队通知,必须立即返回部队奔赴前线,清晨的山路上,李发英追着丈夫的背影,那个逐渐远去的身影消失在雾气中,她不知道这竟是永别。 1984年4月28日拂晓,老山前线枪炮声震天,二十四岁的班长陶荣华带领尖刀班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子弹呼啸而过,他一边指挥战友隐蔽,一边冲在最前面炸毁火力点,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刻,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口。 这个年轻的生命定格在制高点前最后一道壕沟,怀里还揣着没拆封的家书,噩耗传回村里时,李发英正在院子里晾晒尿布,部队领导捧着二等功证书和遗物登门,她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上,哭到嗓子嘶哑,她才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六个月。 村里人轮番来劝,说她还年轻,日子还长,不必为了一个遗腹子搭上一辈子,公婆心疼儿媳,也希望陶家有人延续香火,面对劝说却不知如何开口。 李发英坐在丈夫生前睡过的床上,看着墙上的结婚照,做出了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她对公婆说,这是陶荣华留在世上唯一的血脉,无论多难都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1984年10月,儿子陶凯出生,李发英按照丈夫生前的心愿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希望他能像父亲一样坚强。 此后的岁月里,李发英扛起了整个家,天刚蒙蒙亮,她就背着镰刀上山砍竹子,陡峭的山路让她摔过无数次,膝盖磨破了皮,血浸透裤腿,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砍下的竹子绑成捆,压得肩膀红肿溃烂,她咬着牙一趟趟背到集市换钱。 农闲时节,她进城打零工,搬砖扫地刷碗,什么活都干,冬天的水冻得刺骨,双手泡得发白起皱,裂开一道道血口子,有一年陶凯高烧不退,她卖掉家里唯一一头猪凑医药费,背着孩子在十几里山路上奔跑,深夜才气喘吁吁回到家。 公婆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李发英白天忙活生计,晚上伺候老人起居,1999年,她把攒了好几年的钱拿出来,给公婆盖了间砖瓦房,2004年公公去世,留下中风卧床的婆婆。 她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一口一口喂饭,收拾屎尿从无怨言,2020年婆婆离世时九十一岁,李发英为老人办完丧事,算是尽了最后的孝道。 陶凯在母亲的教导下刻苦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工程师,他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李发英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她心里却始终压着一块石头,三十五年来从未去过丈夫的墓地,麻栗坡远在千里之外,路费是个大问题,这个心愿一拖再拖,2019年,陶凯用多年积蓄买了车票,陪母亲踏上前往云南的列车。 母子俩颠簸数日,终于抵达麻栗坡烈士陵园,李发英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向墓碑,当看到刻着陶荣华名字的墓碑时,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挣脱儿子的搀扶扑了过去。 脸贴着冰凉的石面,三十五年的委屈、思念、坚持在这一刻全部涌出,那句呼喊穿透山谷,既是对丈夫的告慰,也是对自己半生守望的交代,陶凯跪在墓前磕头,向从未谋面的父亲承诺会好好照顾母亲。 扫墓归来后,李发英变得平静许多,她不再频繁落泪,而是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给孙子孙女讲爷爷的故事。 她说英雄不只在战场上,也在平凡生活的坚守里,陶荣华的生命通过儿子得以延续,她用三十五年兑现了当初的誓言,墓碑上那张永远年轻的面容,和墓前日渐苍老却依然坚定的身影,共同诠释着守望的意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网——李发英.替夫尽孝39载!用行动诠释忠贞大爱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
如梦菲记
2025-10-07 10:45: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