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要是开战了,中国沿海被炸怎么办?戴旭上校一句话,让大家放心不少,如果中美开战,美国能把中国沿海打得很惨,但中国也能把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彻底拔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多是把发展的重心往西部挪,而美国一旦失去了亚太这块阵地,世界第一的位置恐怕就坐不稳了。 战略学者戴旭的论断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这场假想冲突的核心矛盾,他指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看似密不透风,实则暗藏致命弱点。 以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为例,这个号称"太平洋基石"的空军要塞,距离中国东南沿海仅1200公里,其停放的120架先进战机在东风-10A导弹面前不过是固定靶标。 更致命的是,中国火箭军装备的东风-26B导弹射程覆盖关岛安德森基地,这意味着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核心支点全部处于中国精确打击范围内。 这种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在近年来的兵棋推演中得到了印证。2024年兰德公司的报告显示,在模拟台海冲突的推演中,美军前线机场在开战首日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90%的陆基战机因跑道被毁而无法起飞。 这个数据与伊朗2020年袭击美军基地的战例形成呼应——当时15枚导弹就造成美军基地严重损毁,而中国导弹库的规模是伊朗的数十倍。 但军事对抗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当美军航母战斗群试图靠近中国海岸时,会遭遇由北斗卫星、无人机蜂群和反舰弹道导弹组成的立体防御网。 东风-21D导弹10倍音速的末端突防能力,配合卫星实时定位技术,使得美军"宙斯盾"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30%。这种技术代差在2016年南海对峙中已现端倪,当时中国三大舰队齐聚南海,用实弹演习迫使美军"里根"号航母撤退。 经济层面的博弈同样激烈。美国智库CSIS的模拟显示,若冲突持续一周,美军将损失两艘航母、上千架战机,伤亡人数超过万人,但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经济领域。 2023年中美贸易额达6644亿美元,其中电子元件、稀土等战略物资的断供将导致美国科技产业瘫痪。以苹果公司为例,其供应链中32%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一旦物流中断,iPhone生产线将在72小时内停摆。 这种相互摧毁的能力,迫使双方都在寻找战略缓冲带。中国早已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此刻显现出独特价值。成都经开区聚集的9家整车企业和500余家零部件厂商,重庆超级工厂每3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的产能,都意味着即便东部沿海受损,中国经济仍能保持60%以上的工业产出。 反观美国,其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每年消耗740亿美元的驻军费用,这些资金全部来自与亚太国家的贸易顺差,一旦军事基地被毁,美元霸权的基础将随之崩塌。 历史经验为这场假想冲突提供了注脚。1994年黄海对峙时,中国海军用歼-8战机逼退美军航母;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中国用实弹演习展示决心;2025年国防科技工业会议更明确提出,要将核弹头数量增加至400枚以上。 这些节点串联起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轨迹,也印证了戴旭"中国有三次历史交锋奠定自信"的论断——从内战打破美式装备神话,到朝鲜战场迫使美军后退,再到越南战场见证美军败退,中国军民始终在实战中积累着应对强敌的经验。 当硝烟散去,人们会发现这场假想冲突的真正代价。美国若失去亚太市场,其全球贸易份额将下降18%,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可能跌破40%。而中国即便沿海受损,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仍能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本盘。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许正是戴旭论断的深层含义——中美对抗没有真正的赢家,但中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工业基础来承受冲击,而美国却可能因此失去维持全球霸权的关键支点。 这场未发生的冲突留给世人诸多思考:当两个核大国拥有相互摧毁的能力时,军事冒险是否还具有理性?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经济制裁与军事打击的边界又在何处?或许正如戴旭在《C形包围II》中所写:"真正的战略智慧,在于避免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这场假想冲突背后的深层博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4评论】【26点赞】
遠方
亚太地区美基地?,为什么不去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