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外长痛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厚颜无耻!】 塔林时间2025年10月6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马格斯·察克纳在接受《Postimees》采访时说道: 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对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指控是厚颜无耻的,绝对不正确。 要知道,默克尔在任期间,一直被视为欧洲稳定与理性的象征,即便卸任多年,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而察克纳的这次直接开火,用词之激烈,实属罕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纠葛? 事情的起因,是默克尔在其最新出版的回忆录《时代:自由与责任》中的一段描述。 书中,她反思了自己任内对俄政策,并隐晦地指出,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前后,对俄罗斯采取了“不必要的挑衅性姿态”,这些国家“固执地拒绝理解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并在能源问题上“情绪化地切断了与莫斯科的联系”,最终将整个欧洲拖入了能源危机的泥潭。 默克尔的这番“反思”,在塔林、里加、维尔纽斯和华沙的政治圈里,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 察克纳在采访中几乎是拍着桌子说的,他无法理解,一位曾领导欧洲的资深政治家,会如何得出如此颠倒黑白的结论。 他强调,对于爱沙尼亚这样的国家,对俄罗斯的记忆不是教科书上的几行字,而是刻在几代人骨子里的恐惧与伤痛。 被苏联占领了半个世纪,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被无情践踏,这段历史绝不是可以被轻描淡写地称为“情绪化”的过往。 在爱沙尼亚人看来,他们所谓的“挑衅”,不过是捍卫自身生存权利的正当行为,是对一个从未放弃过帝国梦的邻居保持必要的警惕。 这股怒火并非仅在爱沙尼亚燃烧。波兰外交部的一位匿名官员很快向媒体透露,华沙方面对默克尔的言论感到“震惊和失望”。 他们认为,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波兰作为北约东翼前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也否定了波兰在警告欧洲“俄罗斯威胁”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上的不快,更是一种深刻的信任危机。 东欧国家一直觉得,在西欧大国眼中,他们的安全似乎是可以被交易的筹码,他们的历史苦难总是被宏大的“欧洲和平”叙事所稀释。默克尔的这本书,似乎印证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柏林的气氛则显得格外微妙。德国现任政府发言人面对记者的追问,只能小心翼翼地表示,尊重默克尔前总理的个人观点,但政府当前的政策是与东欧盟友紧密团结,共同应对挑战。 这种试图“和稀泥”的态度,恰恰暴露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内部的裂痕。一边是默克尔所代表的,通过经济合作和对话来“驯服”对手的实用主义传统; 另一边则是东欧国家所坚持的,必须通过强硬立场和军事威慑来保障生存的原则主义。这两种思路的碰撞,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早已超出了对与错的简单评判。它触及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欧洲应该如何与一个无法被简单改变、且充满侵略性的邻居相处? 默克尔的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欧洲带来了廉价的能源和表面的和平,但这是否也麻痹了整个大陆,让它在危险来临时措手不及? 而东欧国家的“呐喊”,虽然充满了历史的合理性,但它们所主张的全面对抗,又是否会让欧洲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这两种观点,仿佛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站在自己的道德和现实高地上。 这场突如其来的隔空交锋,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十年的欧洲历史。那些曾经被赞誉为“战略耐心”的决策,如今看来是否更像是“战略绥靖”? 那些被批评为“鲁莽”的警告,现在是否反而显得“富有远见”?历史似乎总在开玩笑,今天的英雄可能是明天的罪人,反之亦然。 默克尔的“厚颜无耻”指控,与察克纳的“厚颜无耻”回击,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讽刺意味的政治图景。 这不仅仅是两个政治人物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口角,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一个关于欧洲未来道路选择的深刻叩问。 这究竟是一位退休政治家对过往政策的反思,还是触及了欧洲未来安全架构的核心矛盾?在理想主义的坚持与现实主义的妥协之间,欧洲又该如何找到那条最艰难的平衡木?这或许是每个关心欧洲未来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爱沙尼亚外长痛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厚颜无耻!】 塔林时间2025年10月6日,
士气沉沉
2025-10-07 10:50:59
0
阅读:693
用户10xxx64
这次俄乌冲突,最大推手就是波兰,由于和俄有历史恩怨,就千方百计挑唆乌克兰脱离俄的势力范围,在自己于俄之间竖起一块挡箭牌,还拼命把北约及美帝拉到波兰给自己镇场子,还忽悠波罗地海三个傻小国上窜下跳,终于把火点起来了。默克尔是亲历者,说的很对。
轩辕传奇
德国要是默克尔做总理,估计俄乌真的打不起来
两根稻草 回复 10-07 21:07
不可能啊,欧洲是纳粹至上的。纳粹只会听纳粹的
ZDX
你是哪伙旳
两根稻草 回复 10-07 21:10
转播报道,还问那一伙的。真无语
清风明月0485
欧洲人就是好日子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