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裸捐给国家2000亿,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儿子却开出租谋生,这位被誉为“爱国者”的金融巨子,为何将子女的后路彻底堵死,却将毕生心血分文不取献给祖国?他的大爱将颠覆你对财富与父爱的所有想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6月的香港,三个场景同时在这座城市上演,中环的殡仪馆里,一位96岁老人的灵柩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李嘉诚和董建华等两千多位政商名流肃立默哀,这是香港回归后第一次为平民举行如此高规格的葬礼。 就在同一时刻,港岛的街道上,一辆出租车正常行驶在车流中,驾驶座上的中年男子是逝者的长子庄荣叙,他已经开了几十年出租车。 而在几天前,律师事务所里刚刚完成了一份特殊遗嘱的签署,死者将价值2000亿港元的全部资产捐给国家,六个子女在文件上签字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这位名叫庄世平的老人,他的选择要从1920年代的一场灾难说起,那年普宁发生排华风潮,少年庄世平亲眼看着家族几代人积累的产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房屋被烧毁,亲人四散逃命。 这场浩劫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认知,当民族孱弱的时候,个人财富根本不值一提,再多的金银也保护不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安全。 后来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读经济系,租界门口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他更加确信,只有让民族经济强大起来,中国人才能真正站直了腰杆。 抗战爆发后,庄世平远在泰国任教,他没有选择置身事外,他在当地创办《中原日报》宣传抗战,组织华侨捐款捐物,多次亲自踏上滇缅公路运送药品和油料。 那条路上随时可能遭遇日军轰炸,车队经常在炮火中穿行,生死只在一线之间,这一干就是四年,他的幼子因此长期见不到父亲,等到战争结束重逢时,孩子已经完全认不出他了。 这段经历让庄世平明白,靠零散的物资援助改变不了国家命运,真正的力量在于经济基础。 1949年,他带着在泰国积攒的一万美元回到香港,决心创办一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银行,当时香港的金融业几乎全被外资控制,华人想汇款回乡要交高额手续费,小商贩根本贷不到款。 他拉了十八个人一起,租下中环一间小办公室,成立了南洋商业银行,开业那天,他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极其大胆的事情,在银行大楼顶端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旗帜的意义远超商业本身,它宣告这家银行不是用来赚快钱的工具,而是为普通华人服务的经济阵地,银行主要面向劳工、小贩和海外侨胞,这些被主流金融体系忽视的群体,在这里能够以低廉的费用获得服务。 生意越做越大,庄世平的身家达到千亿级别,但他的生活方式却让所有人不解,他常年住在银行的职工宿舍里,房间简陋到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他穿的西装袖口磨破了也不换新的,手腕上戴的手表只值一百港币,出门基本靠公交车或者步行。 他把银行的大部分利润投入到教育和公益事业中,四处奔走说服李嘉诚出资二十亿建设汕头大学,自己也资助了无数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看来,这些钱从来不属于他个人,他只是代为保管和使用。 对待子女,庄世平的态度更加出人意料,他有六个孩子,从小就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读公立学校,没有额外的零花钱,更不被允许进入父亲的企业工作。 长子庄荣叙没能考上大学,后来去加拿大开过餐馆,回港后就一直开出租车,其他几个孩子有的在工厂做工,有的当普通教师,都是靠自己的劳动吃饭。 有一次庄荣叙得了水肿病,生活实在困难,给父亲写信希望得到帮助,庄世平回信只有一句话:全国人民都能活下去,你有什么好娇贵的。 这种近乎冷酷的态度背后,是他坚信的一套教育逻辑:直接给予财富只会让子女失去奋斗的动力,真正有价值的遗产是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 1986年,75岁的庄世平做出了一个震动金融界的决定,他主动将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无偿捐献给国家,他在一封简短的信中写道:这些钱本来就是国家给的机会挣来的,现在还回去是应该的。 从那天起,他彻底和银行断了关系,继续住在宿舍里,继续穿着补丁衣服,继续过着比普通退休老人还要简朴的日子,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再次确认这个决定,在律师和子女面前签署遗嘱,一分钱都不留给后代。 子女们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因为父亲早就用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多年后庄荣叙说,父亲教会他最宝贵的一点,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最踏实,国家为庄世平举行国葬,是对这位用一生践行信念的老人最高的敬意。 他没有给子女留下银行和豪宅,却留下了一条笔直的路,那条路上刻着这样的字:人可以不富,但脊梁不能弯;钱可以散尽,但信仰要长存,这或许才是一个父亲能给予后代最珍贵的财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裸捐2000亿、一生无车无房,还记得这位“最穷富豪”吗?
他裸捐给国家2000亿,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儿子却开出租谋生,这位被誉为“
如梦菲记
2025-10-07 11:48:51
0
阅读:0